公告版位
多元文化藝術 原住民大自然思想主義

目前分類:擁有神秘祭儀的民族~賽夏族 (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賽夏族的傳統手工技術,除了常見木工和竹工製作的一班生活器物外;最重要、最具代表特色的工藝技術,一個是織布,另一個是編工。這兩項精工技藝的表現也是賽夏族人至今引以為傲的,期望能旗續傳承的主要文化特色。

織布

原產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賽夏族沒有特別的舞蹈肢體表現,只是反覆冗長,配合嚴肅祭歌的單調舞步,和繞行的牽手隊伍,如果要說特殊那就是在巴斯達隘(矮靈祭)的整個儀式一向予人神祕之感,尤其他們的祭歌和祭舞在平時展演是一項禁忌,過去曾有專業的表演團體改編及表演巴斯達隘(矮靈祭)歌舞,但因為沒有在事前充分的溝通,歌舞的編排也觸犯禁忌,貝賽夏族人認為不尊重而嚴重抗議。

有鑑於此,祭歌的開始就是要迎靈,所以只有祭典當時才可以唱,通常用來展演時準備的道具都必須是代替品,祭歌也是從中斷開始唱,也因為禁忌多必須要獲得耆老、族人的諒解與指導,在取得共識下順利把歌舞改編完成,並邀請族人觀賞驗收,才能確保平衡樂舞與文化禁忌的平衡點。

原產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過去的穿著,大部分以婦女己編織的麻布,和泰雅族一樣製成不經剪裁、由兩片布馮成的方布衣式。因早期染色技法尚未發展,日常生活中大穿素色麻布衣,主要穿衣服的功能以保暖遮身為主;植物染色的寄宿被使用之後開始以紅、白、黑三色為主,支出的美麗幾何紋樣織。衣服種類大致有無袖長衣、無袖短衣、遮陰布、腰裙、胸兜、披風等。盛裝時;並搭配五花八門的裝飾品,早期運用貝珠、貝板、骨、竹、薏米珠,以及晚期由貿易傳入交易來的鈕扣、塑膠珠、亮片、毛線等材料所致各種裝飾品,包刮帽、頭飾、耳飾、頸飾、腕飾、臂飾、腰飾與腳飾等。

整體而言,賽夏族傳統服飾基本上沒有層級之分,但頭目和勇士帽多半帶有鑲飾獵狩到的鹿角、熊皮胸毛或豬牙語自編的藤帽等。

原產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靈的概念--多神信仰

賽夏族人易於接受外來的信仰,例如泰雅族信鬼靈,客家漢人信封多神信仰,天主教、基督教…等對神信仰,都並存於賽夏族部落社會內 所以賽夏族的部落可見到各教派的教堂林立、神廟、祖先祀堂的出現,賽夏族也不排拒,這是深受周遭環境外來民族所影響。

原產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賽夏族語音書寫系統(採羅馬拼音符號教育版)

輔音

原產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神話常常是族群文化的源頭,也是一個族群的精神與信仰,原住民雖然沒有文字,更無華麗的神廟,但神話故事與賽夏族習俗,娓娓細訴著賽夏族生活傳統的智慧與幽默。神話常有匪夷所思與不合常理的故事內容,但神話之所以是神話,有它的特有驚嘆與神奇。

巴斯達隘的由來

原產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地理分佈

賽夏族居住在台灣西北部地區,分佈範圍在頭前溪上方、上坪溪流域、中港溪上游的東河與南河流域以及後龍溪上游的獅潭川流域等地區;以鵝公髻和橫平背山為界,分為南北兩群。

原產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賽夏族歷史演變與重要事蹟

賽夏族人對自己的發展歷史,記憶最深,而且至今仍被耆老們講述的,包括兩次與日本人衝突事件。第一次在西元一九零二年(明治三十五年)因製造樟腦而引起糾紛,導致南庄賽夏族巴卡散社頭目日阿拐,和日本軍起了衝突,日本軍大規模的設計誘殺賽夏族人和泰雅族人,這就是著名的「南庄事件」。第二次是在西元一九零七年新竹縣五峰鄉大隘社頭目趙明政率領族人,餐與漢人抗日行動,歷史上稱為「北埔事件」。此外是西元一九二一年(大正十年),日本人指派大隘社頭目趙明政督率領賽夏、泰雅族人與日本軍聯手,成功襲擊泰雅族石加鹿群一事。

原產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賽夏族,是居住在台灣西北山區的台灣南島語族(Austronesian)支系。人數雖然不多,在現今約四十六萬的台灣原住民人口中,賽夏族人僅有五、六千人。

根據口語傳說,賽夏族的主要發祥地是在大霸尖山的附近,由於洪水氾濫,賽夏族的居住地變成汪洋一片,僅存的一個男子坐在織布機上隨波漂流,隨著洪水漂流到大霸尖山(Papakwaka)。當時大霸尖山住著一位名叫歐僕那窩翁的造物者,見到這男子就將它捉住,打算犧牲它來拯救即將滅絕的人類。所以這個倖存的男人被歐僕那窩翁殺死,並把他的身體切成一塊一塊的肉塊,但是,被切的肉塊卻重新變成一個個活蹦亂跳的人,歐僕那窩翁就把這些人命名為賽夏族,也就是今日的賽夏族的祖先。歐僕那窩翁再將骨頭搗碎丟入河中,堅硬的頭骨碎片化成了倔強無比的泰雅族人。接著將腸子剁碎投入水中,碎碎的腸子也化成人類,成為漢人的祖先。最後將肝、膽、心臟等器官投入水裡,這些內臟也都化做為人類,只是無法得知他們最後流落何處,屬於什麼種族了。

原產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