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夏族歷史演變與重要事蹟
賽夏族人對自己的發展歷史,記憶最深,而且至今仍被耆老們講述的,包括兩次與日本人衝突事件。第一次在西元一九零二年(明治三十五年)因製造樟腦而引起糾紛,導致南庄賽夏族巴卡散社頭目日阿拐,和日本軍起了衝突,日本軍大規模的設計誘殺賽夏族人和泰雅族人,這就是著名的「南庄事件」。第二次是在西元一九零七年新竹縣五峰鄉大隘社頭目趙明政率領族人,餐與漢人抗日行動,歷史上稱為「北埔事件」。此外是西元一九二一年(大正十年),日本人指派大隘社頭目趙明政督率領賽夏、泰雅族人與日本軍聯手,成功襲擊泰雅族石加鹿群一事。
「南庄事件」故事闡述
日阿拐是賽夏族的傳奇人物,他原本是漢人,在八歲的時候,隨著父母來到台灣,在中港[現在的竹南]登陸後,父母因為水土不服而病死,由一名親戚來扶養,後來這位親戚將他賣給賽夏族人日有來當養子。日阿拐天資聰敏,個性剛毅,具有領導能力,深獲賽夏族人的愛戴,後來被擁護為總頭目。日本治臺時期,日本人將樟腦事業當作台灣的主要財源,於是清朝光緒二十二年(一八九六年)有三位日本人進入南庄山區和日阿拐訂立了經營樟腦的契約。後來因為日本人違反了契約內容,意圖侵占賽夏族人的土地,激起賽夏族人的憤恨。日阿拐聯合其他族頭目,共召集了四、五百名勇士,清朝光緒二十八年對南庄守備隊展開突擊。日本政府也調集正規部隊總共數千人,並以新式武器殘害賽夏族人,賽夏族人奮勇抗敵,戰況十分慘烈,最後因為賽夏族人勢單力薄而失敗,這就是所謂的「南庄事件」,也叫做「日阿拐事件」。最後日阿拐堅持不願投降,率領少數族人退入加里山區,日本人對山區地形不熟悉,所以不敢貿然進入,對他也莫可奈何。日阿拐隱居深山,因未能擊敗日本人而深感遺憾,心情抑鬱不平,終於在清朝光緒二十九年病逝,享年六十四歲。
「北埔事件」故事闡述
北埔事件是蔡清琳的領導,蔡清琳為北埔支廳月眉社人,曾是基層警員的巡查補,後因故被關進監獄,出獄日本警察仍不斷監視刁難,更對日本人懷抱負之心。當時日本總督佐久間左馬太,正積極進行對原住民的武力鎮壓,想到北埔管區內的隘勇(首隘口的兵丁,日據時代多由原住民擔任)到大嵙崁(今大溪)一帶,協助日本軍鎮壓原住民,引起隘勇不滿。蔡清琳於是趁機向隘勇大肆宣傳日本人的暴政,並召集了山地的腦丁(樟腦工人),說明已與清國兵取得連繫,被任命為『聯合復興總裁』,又說不久清國兵將在舊港登陸攻擊新竹,要和清兵接應協力將日本人打出去台灣,主張先占領北埔,隨後再去新竹和清國的軍隊會師,取得資源然後逐漸攻下全台。並允若每人可得二百圓及月薪二十圓,於是隘勇、腦丁們便紛紛表示願意參加。
一九零七年十一月十四日夜晚,蔡清琳率眾殺入北埔支廳,並攻到距新竹十里左右的水仙崙,因遇上日軍的守備隊重裝以待,遂向北埔方向撤退而致人員潰散,蔡清琳逃入深山躲藏,後來被同伴殺害。此為北埔事件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