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賽夏族沒有特別的舞蹈肢體表現,只是反覆冗長,配合嚴肅祭歌的單調舞步,和繞行的牽手隊伍,如果要說特殊那就是在巴斯達隘(矮靈祭)的整個儀式一向予人神祕之感,尤其他們的祭歌和祭舞在平時展演是一項禁忌,過去曾有專業的表演團體改編及表演巴斯達隘(矮靈祭)歌舞,但因為沒有在事前充分的溝通,歌舞的編排也觸犯禁忌,貝賽夏族人認為不尊重而嚴重抗議。

有鑑於此,祭歌的開始就是要迎靈,所以只有祭典當時才可以唱,通常用來展演時準備的道具都必須是代替品,祭歌也是從中斷開始唱,也因為禁忌多必須要獲得耆老、族人的諒解與指導,在取得共識下順利把歌舞改編完成,並邀請族人觀賞驗收,才能確保平衡樂舞與文化禁忌的平衡點。

賽夏族的樂舞

台灣原住民對於傳統祭儀的莊嚴都非常尊重,甚至對於有關的禁忌,都抱持戒慎拱距態度,賽夏族人楊其如此。在主流社會的表演場域,原住民族的樂舞通常都受到歡迎,尤其是大型的綜合活動,原住民族的樂舞表演是不可少的節目內容,但唯獨賽夏族的歌聲與舞蹈,很少在這些場合呈現,實際上賽夏族並沒有歌謠與舞蹈,而是長久以來,只有賽夏族的巴斯達隘(矮靈祭)時,這些歌謠和舞蹈,才可以表演,平日不能隨便傳授,歌舞是禁忌之一,誰都不可以任意冒犯。

賽夏族在苗栗縣區和新竹縣區的南北祭團,早期是不准外人參與,尤其是祭歌中的迎靈、送靈的舞蹈,外人是嚴格的禁止。後來由於部落與外族通婚,與外族通婚與外族之間的交往有日漸頻繁的情況,所以現在有些階段的祭儀是開放給外人參加的。如娛靈的部分,外賓可以進入祭場中與賽夏族人共舞。在賽夏族祭典中所唱的祭歌,據說就是當年矮靈們悉數被害之後,老矮靈離開之前最後的訓誨和教導之詞,歌謠中充滿了懺悔和求恕的氣氛,因此賽夏族的祭歌和其他原住民族的祭歌裡,包含許多歡欣鼓舞和高亢心情來比較是完全不同的,在感傷和自省的氣氛中,祭歌要從夜晚唱到天明,從黃昏跳到清,如此連唱四天三夜,這在其他民族祭典事件不到的。

賽夏族的祭歌主軸,舞搗是跟著祭歌走,舞步簡單,隨著圓圈,成半圓時,族人們手牽著手地做螺旋狀隊伍行進,行進速度依照歌謠,有時慢有時快,有時奔跑向前有時急速退後,再行進的隊伍中,有個角色是相當引人注意的那就是拿著舞帽的青年,賽夏族人稱舞帽為Kairakil,他們會在舞蹈中進行中,忽前忽後繞著跳,目的是怯邪和守護,不讓邪靈進入場中干擾祭儀的進行。

代表各家族的男女背著「臂鈴」,賽夏族人稱為Tabaa’sang,臂鈴的下擺懸吊著約上百鋼管或竹管,隨著舞步前進,臂鈴搖動撞擊時,會發出清脆的悅耳聲音,悠悠的歌聲和清脆的鈴聲在神祕的祭典之夜,想撤整個斯巴達隘(矮靈祭)祭場。

賽夏族的歌舞精華總共有十七首,結構十分嚴謹,曲調哀淒,歌詞反覆,每個章節排列整齊,以賽夏族古語來唱,去有文學風味。祭歌案階段歌頌不同的章節,規定嚴格,整套祭歌唱完,據說要花上四個小時的時間,傳唱的人現在只剩下十多人了,而平日又不能隨便唱,因此這套祭歌的傳承問題,賽夏族人已感受到危機。祭歌的內容多半以矮靈們叮嚀賽夏族人為主。也追逤到賽夏族人和靄玲們之間一段愛恨的歷史情懷,如:祭歌中很多是藹玲們以訓誡的身分來叮嚀賽夏族人要善待親友,勤奮節儉,要飲水思源,知錯能改…等,諸如此類的訓勉之詞。賽夏族人對於外來的人參與巴斯達隘(矮靈祭)抱持謹慎歡迎的態度,賽夏族人認為與矮靈們的恩怨情仇是自己族內的事情,是純屬私密的祭典,因此外人若想要餐噢,則需互相尊重的原則之下,不要破壞了祭典的莊嚴氣氛,因為巴斯達隘(矮靈祭)不同於一般的觀光節。賽夏竹的巴斯達隘(矮靈祭)之歌,每一首都會對應到生長在賽夏族居住地區的植物,例如:小米、稻米、山枇杷樹、香楠樹…等,唱誦的時候,由族裡主要的歌頌者先行起音,逐段的帶歌頌唱,其他人便跟唱,有許多的祭歌要反覆頌唱兩次,因此每首祭歌最少要唱二十~三十分鐘之久。早期賽夏族的祭歌不但禁唱,在巴斯達隘(矮靈祭)時,也不准人任意錄音,以免在非祭典時間任意撥放,會對矮靈不敬。有感於原住民文化保存不易,封閉的做法也會加重人們的誤解,因此現今的巴斯達隘(矮靈祭)已開放外人上山參與。

巴斯達隘(矮靈祭)祭典與臀鈴

全世界再也找不到與賽夏族人一樣的臂鈴,兼具聖物(法器)道具與樂器的功能,不論是手拉、手彈、敲擊、口吹、鼻奏、足踩、…等的樂器,我們都見過,但是揹在身後,用臀部搖晃而發出銀鈴清脆的悅耳響聲,只有賽夏族人傭有,由竹管或鋼管(早期日治時代有人撿拾按次大戰時美軍攻擊日本的彈殼),和薏仁的果實,以藤穿編織而成,據說臀鈴有招福祛邪的功用。在舉行巴斯達隘(矮靈祭)時,除了歌聲之外,只有臀鈴的聲響伴著歌聲串在寂靜的山谷間。

巴斯達隘(矮靈祭)祭典與月光旗Kiralil

巴斯達隘(矮靈祭)儀式中不能缺少月光旗,賽夏族與稱為Kirakl(又稱肩旗或是舞帽),在巴斯達隘(矮靈祭)進行的舞蹈圈子內,會有年輕的青年扛著月光旗,以盤旋進退方式,把大帽子的形式戴在頭上,像是帶了 一個大面具一樣地予人神祕感覺,也兼具巫術的意味,後來舞帽太重,隨者舞蹈隊型的變化,跑鞋不甚靈活,後來改成扛在肩上的旗。在祭典中月光旗上標示代表不同姓氏的家族,也是姓氏導引者,旗面上利用輛金或輛銀色的彩色貼成日月星辰的圖形,四周還要織出許多亮晶晶的飾品,在旗面中間會有一面進子來代表太陽。祭典時,各家肩旗在場中到處移動,十分醒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原產會 的頭像
    原產會

    台灣原住民族文化產業發展協會

    原產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