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夏族的傳統手工技術,除了常見木工和竹工製作的一班生活器物外;最重要、最具代表特色的工藝技術,一個是織布,另一個是編工。這兩項精工技藝的表現也是賽夏族人至今引以為傲的,期望能旗續傳承的主要文化特色。
織布
編不適婦女專屬的工藝技術。傳統織紋圖案都是幾何風格;常見的有菱形紋、字紋、OX紋、線條紋、卍字形等,主要是由紅、黑、白三色交錯變化織成。雖然個別織紋要素,如菱形紋或線跳紋普遍鑒於與泰雅族織布紋樣;萬字紋又與平埔足織紋和刺繡雷同。不過,個別織紋要素的類似並不影響紋樣結構,他們組合原則文化請項非常清楚,賽夏族或泰雅族很容易就辨認出來。
關於織布技術的來源,在賽夏族流傳廣泛的傳說故事內容如下:從前有一群賽夏族人到山上打獵,他們上山的時候,有位名叫katetele的龍女從海底出現,偷偷地幫他們煮飯,katetelegp身穿Sibokoon整套的祭儀服裝,頭上還綁者Pasku(頭飾)
,他們在煮飯的時候不巧被其中一人發現,於是她就表示自己是奉父親命鈴來煮飯的,這群賽夏族人有一名青年人仍然未婚,長老就作主把他們送作堆,讓他們結婚,婚後不久,這個女人帶著夫家親氣十人會到海底的娘家拜訪,這時為賽夏族人見到新娘娘家屋裡的東西,樣樣俱全,連牆上的織布成品更是令任目眩神迷,等眾人回到山上時,便請他傳授織布契繳給部落婦女,龍女一口答應,但第一代學徒卻有所保留,並沒有把全部的技術傳授給第二代學徒,katetele知道後就親自教到第二代學徒,並舉辦一場織布比賽,結果第一代竟人輸給第二代學徒,第一代學徒心有不甘,便開始說katetele的不是,雙方相爭吵不休,katetele心想這些忘恩負義的人既然不歡迎她,乾吋回到海地娘家去好了,於是,她只撇下一句話:「我走了之後,你們要學甚麼也學不到了!」之後就頭也不回的走了。
這樣的傳說,指出賽夏族人對織布技術來源的解釋,是外來傳入的技術;而且賽夏族人還未普遍學會,教傳手藝的人就因故而離開了。
編工
編工以前主要是男子學習的技藝。使用材料煮咬唯有竹和藤。竹材,以桂竹Raromaeh最普遍。黃藤’oweay;多用來製作日常生活器物,如米籩、米篩、種子籃、背籃、提籃、、線籃、便當、食籃、置物盒、藤帽、網袋、甚至祖靈籃等,都是以編工為基礎而製成的精緻器物。若以賽夏族的背籃與鄰近泰雅族和平埔族製作使用額帶是揹籃來比較,賽夏族的背籃有兩條肩帶,主要以雙肩出力揹物;而泰雅族和平埔族,多使用一條揹袋的背籃,從後掛置前,以頭額力量來扛物,也是普遍調大家使用雙肩的「Takil」揹籃。邊器製作的過程,需要先取財、預備、整修原料等;實際編製時,包刮起底、編器身、收口緣、編價加固等各個步驟;器物完成後,表面還常以圖薯榔(kamite)汁液、或煙燻或塗抹煤灰等方式來防止蟲蛀。
賽夏族的手工藝
賽夏族因 受漢化影響嚴重,純賽夏族的手工藝,隨者民用品的消逝而消失,在編藤方面,住在苗栗縣東河存的潘三妹女士,是獨樹一幟的,織布藝術則是東河村的「瓦祿工作室」徐年枝女士及「石壁工作坊」的林淑麗女士
分庭抗禮。至於從事手工雕刻的只有「阿畏工作室」的日繁雄先生,「阿畏」是賽夏族語名,而日繁雄是漢名,苗栗南庄鄉的賽夏族屬於南群,雖然是山地民族卻因住在平地而在行政劃分時被列為平地原住民。賽夏族人的姓氏是台灣援助名中最奇特的,絕大部分的姓氏是採擷了大自然的名字,例如「風」長老試紙風性的長老,祖先是代表風之子,「根」先生,其祖先可能居住在有大樹根的地方,而「日」姓家族是指射日因雄的後裔,在賽夏族的射日傳說中,利用弓箭射下九個太陽的就是今日姓氏為「日」的家族,日繁雄是「日」姓家族從事藝術的唯一後裔。
自一九九七年,原住民各族的巨匠匯集在台北大安森林公園創作原木巨雕,引起大眾注意後,原住民的部落興起了木雕的熱潮,而曾經在年輕時代稍微接觸木雕的日繁雄,重新拿起雕刀,開始雕刻各式各樣的木雕器具:木杵、木杓、木碗、木偶人、木菸斗…等,甚至把賽夏族祭典時所使用的舞帽也以板刻的形式雕出來。由於他曾經從事家具裝潢的工作,對於木材的質感和布紋的美感曾經下過許多東夫,累積了許多心得,努力雕刻一年後,裝作敏傳送到全省美展中參展,意外得了第三獎,她的記憶也獲得族人們的重視。現在的阿畏工作坊,除了繼續木雕的創作外,也投入傳統竹器各種童玩的製作,阿畏老師還是經過舉薦合格的族語教師,培訓許多中青一帶的族語師資。日繁雄其實是客家人,在年幼的時候被賽夏族人收養,自小在賽夏族人的環境生活,一切和賽夏族沒有兩樣,因此自認自己是道地的賽夏族人。
日繁雄的木雕作品,雕工質樸,具原始的美感,題材多與賽夏族人的祭典和生活有關,例如矮靈、祭典聖物:如臀鈴的複製等。除了經營阿畏工作坊的雕藝創作,日繁雄還有一項持續了一生的工作,那就是「務農」,在山上種植桃子、梅子和高冷蔬菜,近年南庄線的旅客越來越多,無汙染的農作物越來越有買氣,因此日繁雄樂於擔任勤勞的農夫和快樂的雕刻師。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