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版位
多元文化藝術 原住民大自然思想主義

民國八十六年(1997年)

‧  策劃「原服之美」首屆台灣原住民服飾動態展。

原產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清同治年間,西方傳教勢力進入了水沙連地區,埔里盆地相繼有三所教會禮拜堂成立於主要的平埔族聚落,教會牧師及隨行洋人,經常經由日月潭到埔里傳教及旅遊。

有名的英國長老教會牧師甘為霖,甚至一度想在拉魯島上建立教堂,後來消息被清廷官員得知,之後總兵吳光亮搶先於光緒二年(一八七六年)在拉魯島上修建「正心書院」,供奉的是中國的文神文昌帝君,並兼做教化水沙連化番的義學,這座書院院址在珠嶼的半山山坡。吳光亮命令駐防在水社的福銳新右營營官丁汝霖、師爺吳裕明、黃允元兼任講習擔任教師的工作;書院屬於義務性教學的性質,目的專為教育原住民之用,可惜不久即閒置荒蕪,到日本人佔台時,書院已經坍圯,剩下的只是殘毀的磚瓦罷了。吳光亮見正心書院,教化居民,不過是表面上的理由罷了,其實最主要的目的,還是在於不讓洋人在珠仔山上「起建教堂」,而先占地盤罷了。在這個篇章裡,讓我們介紹推動邵族重建的推手巴努.佳巴暮暮(漢名毛隆昌),以及邵族「打里摺」之埔里大成國中簡史郎老師。

原產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太魯閣族傳統舞蹈以女性的舞蹈居多,歌謠則大都以隨興哼唱,即席起舞方式表演,男性的舞步簡單且多以左右前後跨步方式來配合女性的舞蹈來表現。

太魯閣族歌舞的時機

原產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太魯閣族人對於傳統儀式之強調,可以說是構成其文化表現的主要特性之一。在許多不同的祭儀進行中,結合了神話與傳說故事,運用獨特象徵物,形成文化信仰、凝聚族人的集體記憶和價值觀進行,甚至是渴望正名和正名成功之後受到的激勵和鼓舞。

雖然太魯閣族的文化在不斷面臨外在的文化刺激和壓力下,許多文化特性逐漸被改變,但是大部分的原始信仰和傳統祭典都還在繼續傳承,太魯閣族人對傳說祭儀的信仰都在逐漸和復甦中。

原產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邵族的刳木藝術

刳削是台灣原住民各族群較精湛的木工工藝,這種工藝是利用一把小刀就可製成格種富有民族特色的器具。

原產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昔日在邵族生活中,歌舞占了極重要地位,舉凡祭祀、凱旋、收穫、婚宴、築屋落成、歡迎賓客,都要共歡聚集、飲粟酒(小米酒)並歌唱共舞。

邵族的湖上杵歌

原產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邵族的傳統織布

再早期的部落社會裡,邵族人就是以婦女織布技術的精巧度,來評定她在社會上的地位。然而,隨著時代不斷地改變,織布工具也跟著有所變革。現在邵族人所使用的金屬製織機不但操作起來較為方便,對於布料品質也比較能夠有效地控制。況且,如今布料的取得越來越方便,於是這項傳統手藝對於族人而言,不在是生活上的必須,而是工作之餘的調劑和興趣。他們所織的衣飾也從日常生活所穿的衣物,轉而為販賣給觀光客的商品了。

原產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阿美族的工藝

阿美族社會工藝發展和他們的生產方式有密切的關聯,農耕和漁撈並行的生產方式,帶動他們農具的製造和漁撈器具的創作。以馬太鞍的阿美族所使用的早期農具,是從非常具有實用價值入手的

原產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賽夏族的傳統手工技術,除了常見木工和竹工製作的一班生活器物外;最重要、最具代表特色的工藝技術,一個是織布,另一個是編工。這兩項精工技藝的表現也是賽夏族人至今引以為傲的,期望能旗續傳承的主要文化特色。

織布

原產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風雲人物 人才輩出的阿美族

一九九六年奧林匹克運動會在美國南方的城市亞特蘭大舉行,主題曲「反璞歸真」採用台東阿美族耆老郭美男的歌聲,這是繼七十多年前台灣中央山脈頂上布農族的小米豐收歌~學界稱「八部和音」揚名世界之後的第二個圖騰,台灣原住民的質璞歌聲頓時之間被人重視,老也被封為台灣最有價值的民間藝人,這首歌原本在家鄉是傳承數百年的老人飲酒歌,後來在台灣的各種重要活動裡的重頭戲都會邀他出現,好幾回在眾賓雲集的大場面中老拎著妻子的手高歌的畫面至今令許多人仍然難忘。坐著飛機到都會裡到處奔走歌唱其實滿折損老人家,二零零二年春天,八十二歲的郭英男先生因病去逝,這首普獲世界樂迷喜愛的歌聲,亦成為絕響,老的逝世帶給阿美族的小朋友,也開始學唱這些老人之歌。

原產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