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在邵族生活中,歌舞占了極重要地位,舉凡祭祀、凱旋、收穫、婚宴、築屋落成、歡迎賓客,都要共歡聚集、飲粟酒(小米酒)並歌唱共舞。
邵族的湖上杵歌
「杵音」是邵族歌舞的特色,源於生活經驗而為提升美感樂音,發出的高低音樂和著快慢的節奏,清漫迴盪在煙波浩渺的潭邊,悠揚而悅耳。日月潭的水光山色,不僅台灣人人耳熟能詳,即使在國際亦是名聞四海。早期的台灣風光介紹,常見以日月潭為背景,加上原住民邵族的招牌歌舞「石印杵聲」代表,可見日月潭風光的魅力。
「湖上杵音」,是台灣的八景之一,繞樑的杵音說明了日月潭秀麗的山川景色,以及邵族悠揚的杵音樂聲,是如何地感動著人們的內心深處。邵族「杵音」分為「杵聲」和「杵歌」兩部分。所謂「杵聲」就是婦女數人一組,用長短、粗細不同的木杵擊搗石板而發出美妙的聲音,配合杵石的節奏一邊放聲高歌,一邊響著此起彼落的杵聲,在寧靜的山湖邊,在白濛的晨霧中,不斷地放送著邵族人的真情。
邵族人舊居Tarin Kwan舊社,水稻種植於Lalu島四周。邵族人將Lalu收穫之糧到,收成運回Tarin Kwan部落,將稻穀曝曬,然後去殼,邵族人去殼方法是用木杵在石塊上擊搗稻穗,是屬於婦女的工作,因為各家各戶同時搗打去殼,造成部落叮叮咚咚聲響,而後族人覺得合乎音感,始發展成「杵音」,極具演奏效果。
邵族的舞蹈
邵族的竹竿舞
「竹竿舞」是由古代男子上山狩獵捕抓野獸時,以網子、竹竿加以佈陣網捕獵物時的動作引申而成的舞蹈。
邵族的迎賓舞
邵族得「迎賓舞」是代表對觀賞者獻上最崇高的敬意,一般是對於高層長官蒞臨觀賞的時候表演。日治時期邵族就已經發展成迎賓舞。
邵族的小米慶豐收舞
邵族以傳統的生活方式及宗教信仰為基本元素,再配合現代舞步及編曲手法而創作出新的歌舞,也是觀光事業興起之後的改變。「小米慶豐收」這首曲子,就將早期族人舂搗小米的工作情形編入舞步之中,同時,我們還可以看到模仿自邵族信仰的象徵,也就是代表祖靈的「日月盾牌」,當作道具來使用在舞蹈之中。這些都是傳統與現代要素結合之後,所發展出來不同面貌的歌舞型態。也正是因為在這樣不斷互相激發、衝擊、融合的過程中,才讓邵族的歌舞文化擁有源源不斷的動力,而且經過時代改變,還能不斷地延續它生命。
邵族牽田儀式
邵族在八月會舉行鑿齒祭儀,在傍晚時分,負責鑿齒的人還要回到進行鑿齒儀式的場地來,為鑿過齒的少年們舉行牽田儀式。所謂的「牽田」,也就是大家手拉至著手圍成一圈,隨著鑿齒詩吟唱的歌謠起舞。而負責傳承及教習歌舞,也正是鑿齒師的主要負責之一。
邵族的歌謠
邵族的守獵歌
邵族男子的守獵哥市男子上山狩獵歸返村社時唱的歌,聽到這首守獵歌,就知道上山守獵的勇士們就要回來了,村社裡的族人們也將出來歡迎他們。
邵族的舀水歌
在許多從生活經驗衍生而來的歌謠當中,和邵族人生產方式關係最為密切的,就要算是「舀水歌」了。邵族人大多以稻米耕種為主業,因此每天早上,紹人們就會從日月潭中舀起,一杓一杓地灌溉著他們辛苦耕種的農田,「舀水歌」就是當時的邵族人為了紓解舀水時的辛苦所唱的一首歌謠。
邵族的歡樂歌
邵族男子每當狩獵工作結束、滿載而歸的時候,就會著急族裡的所有人一起來分食它的守獵和分享狩獵的光榮。當大家齊聚一堂、賓主盡歡,在酒酣耳熟之際,就會唱起歡樂歌,招呼族人一起來跳舞同樂。
邵族的祭祖靈歌
唱「祭祖靈歌」是一件很神聖的是,平常是不能隨便教唱,通常只有在特定的節日或活動時,才會傳承這首祭祖靈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