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太魯閣族人對於傳統儀式之強調,可以說是構成其文化表現的主要特性之一。在許多不同的祭儀進行中,結合了神話與傳說故事,運用獨特象徵物,形成文化信仰、凝聚族人的集體記憶和價值觀進行,甚至是渴望正名和正名成功之後受到的激勵和鼓舞。

雖然太魯閣族的文化在不斷面臨外在的文化刺激和壓力下,許多文化特性逐漸被改變,但是大部分的原始信仰和傳統祭典都還在繼續傳承,太魯閣族人對傳說祭儀的信仰都在逐漸和復甦中。

太魯閣族人還仍然舉行重要的祭典有「祖靈祭」、「收割祭」、「傳統祭」、「播種祭」等,這些祭典都是圍繞著祖靈信仰為核心。

太魯閣族祖靈信仰

透過祖先崇拜保持「祖靈信仰」,太魯閣族人認為子孫對祖先盡其孝道是一種信仰行為。所謂「生則敬仰,死則敬享」,就是對祖先不忘恩,不忘本,奉祖先為神靈,而永世加以崇拜。這在宗教倫理上具有慎終追遠的意義,一種禮教上的儀式,也是祖先崇拜的具體表現。

太魯閣族是一個「父系世系」、「重視核心家庭」的族群。此親族團體往往成為一個祭祀團體,共同狩獵、共同勞動、共同祭祀祖靈,也共同遵守祖先教示的禁忌,這個禁忌叫「Gayan」。

太魯閣族人傳統宗教信仰「祖靈信仰」,族人認為祖靈會庇佑子孫,但是必須有先決的條件,那就是先要實踐和遵守禁忌(Gayan),所有的子孫遵守祖先之移訓與規範。

祖靈信仰在族人透過各種不同的祭典中,參與操作和扮演分工角色,能夠凝聚出強烈的族群意識與認同感。太魯閣族處於面對外來強勢文化相對弱勢下,「祖靈信仰」是讓太魯閣族還能夠繼續傳承的重要基礎。

太魯閣族的祖靈信仰的祭儀與內容,或隨時代之變遷而有變異,但他們對祖靈的敬畏和崇拜的信仰根源,仍然深具重要的文化意義。

太魯閣族的祖靈祭

祖靈的敬畏與崇拜是太魯閣族原始信仰之根源,每年到了小米收割之後或小米入倉後,舉行祖靈祭,族人會以虔敬的心祭拜祖靈,感謝祖靈之庇佑,今歲五榖豐收,家庭安康美滿。

傳統太魯閣族舉行祖靈祭時,由部落長老商議舉行之時間,並通知全聚落族人。祭日那天,全社各家皆須派一男子參與,在天未亮前,主祭者帶領族人到祭場祭祖,頭目首先要呼喊祖先,邀請他們的靈魂下來,各家族開始念頌祭文,先共同祭祀再各別祭各家的祖先。

參與祭典的人每人手持一節插有黏糕、豬肉之竹竿,這是獻給祖先的供品,感謝祖先之護持。獻祭祖靈畢,就地吃完祭品,不可以帶回家。

祭儀畢。返家途中,所有參加祭祖者要舉行「過火」儀式,即要越過火堆,以示與祖靈分隔亦有與祖靈告別之意。

祖靈祭又稱作豐年祭,實際上豐年祭是以祭祀祖靈為核心,因為這個時候是農閒時期,男子上山狩獵,約八月間月圓的時候,女子也在祭典前完成織布與釀製小米酒。祭日那天,所有聚落的族人都會集聚在一起跳舞狂歌,一起享用美食。如果有正在戀愛中之男女即將成婚,長老會將他們介紹給族人,並宣佈他們將會正式結婚成家的訊息。活動持續至傍晚才結束,在長老再次帶領感謝祖靈祈望明年農作更豐收祈禱完畢,整個祭儀才算全部結束。

在現代祖靈祭活動中,加上了些傳統舞蹈、搗米、負重、射箭、越野賽跑、摔角等項目,皆與傳統生活有關。

太魯閣族的播種祭

早期太魯閣族人除了狩獵之外,便是依靠農耕生產經濟為主,耕作方式是游耕或火耕農業,然而山坡地旱田地力不足,又無施肥技術,因此農地每隔數年便須更換。

新墾地之尋覓:每年新年到一月之間,是需要更換農地之家尋覓新農地得時期,然後進行開墾。到了二月至三月間為播種季節,長老會召集家族代表討論播種祭儀之日期與各項準備工作。祭前派代表到新墾地行祭。實際祭日行祈禱祖先護佑豐收,祈請賜福,然後全面開始播種小米。

播種祭的禁忌是最多的,因為粟穀是族人最主要的經濟作物,如果不遵守禁忌就會影響一年內的收成,所以族人非常慎重實踐,不敢馬虎。播種祭的禁忌更是規範中不能違反的,因此他們一一遵行這些禁忌,例如:行祭前必須升火,且火種不得熄滅,否則小米種苗部會發芽;不砍除生草,否則祖先賜福將轉嫁他人之家,這是大忌。

太魯閣族收割祭

在小米將成熟之際,長老會召集家族代表召開會議,商議收割時祭的時間。祭日那天清晨時分,各家派員到小米田裡行祭,收割前並舉行收割禮後(DaSa‑ing),再開始全面收割。若小米田擴大,人手不足,可以請親友、鄰居幫忙收割,完工後宴請幫助的人。

小米收割完畢,把它曬乾,在小米入藏倉庫之前,家中長者擔任主祭,並舉行小米收藏祭禮(或稱入倉祭、入藏祭)。入倉祭後所有聚落就進入農閒時期了。長老便召集家族代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原產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