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清同治年間,西方傳教勢力進入了水沙連地區,埔里盆地相繼有三所教會禮拜堂成立於主要的平埔族聚落,教會牧師及隨行洋人,經常經由日月潭到埔里傳教及旅遊。

有名的英國長老教會牧師甘為霖,甚至一度想在拉魯島上建立教堂,後來消息被清廷官員得知,之後總兵吳光亮搶先於光緒二年(一八七六年)在拉魯島上修建「正心書院」,供奉的是中國的文神文昌帝君,並兼做教化水沙連化番的義學,這座書院院址在珠嶼的半山山坡。吳光亮命令駐防在水社的福銳新右營營官丁汝霖、師爺吳裕明、黃允元兼任講習擔任教師的工作;書院屬於義務性教學的性質,目的專為教育原住民之用,可惜不久即閒置荒蕪,到日本人佔台時,書院已經坍圯,剩下的只是殘毀的磚瓦罷了。吳光亮見正心書院,教化居民,不過是表面上的理由罷了,其實最主要的目的,還是在於不讓洋人在珠仔山上「起建教堂」,而先占地盤罷了。在這個篇章裡,讓我們介紹推動邵族重建的推手巴努.佳巴暮暮(漢名毛隆昌),以及邵族「打里摺」之埔里大成國中簡史郎老師。

巴努.佳巴暮暮他最大的志願,就是當一個終身的原住民人權工作者,把邵族的文化整合起來,發揚光大。民國八十八年六月,巴努成立了「邵族文化發展協會」,作為延續邵族文化的基地。

目前「邵族文化發展協會」已經建立了完整的邵族祖譜,歷史田野調查的部份也持續進行中,還有最重要的工作是成立邵語教學班以及傳統技藝的學習。此外,許多長者也殷切的期盼他們這一輩的年輕人,能夠將邵族文化重建起來,特別是在語言方面。因為如果一個民族的語言消失了,就表示文化消失了,因為原住民文化是藉著語言承傳給下一代。

「邵族文化發展協會」巴努.佳巴暮暮理事長邀請長者開班講課,教邵族母語、編織、傳統技藝以及邵族的歷史。因為邵族的文化都在長者身上啊!希望藉由一代傳一代的方式,將邵族的文化延續下去。邵族「打里摺」是從前埔里的原住民對「番親」的稱呼。埔里大成國中簡史朗老師多年來關注日月潭邵族原住民文化,見老師更熱心推展即將消逝的邵族母語,贏得全族人的尊敬與感動,堪稱為「打里摺」。

為了避免邵語在一、二時後成為「死語」,邵族文化發展協會和多年鑽研邵族研究的簡史朗老師結合部落耆老,推動母語研習教室。其他擔任講師的尚有邵族長老石阿松、哀明智和劉秋香輪流帶領族人母語練習。族人不分老幼,齊聲唸頌學習。在面臨文化殘破,瀕臨民族消失的危機中,邵語會變成「死語」嗎?簡史朗老師、石阿松老師、袁明智老師和劉秋香老師,已經種下了希望的種子。

德化國小退休的工友高倉豐也積極教育邵族母語,他有三個女兒都是小學教師,全家為傳承邵族文化,全力編輯、考證邵族教材,令人佩服。對邵族文化積極投入研究工作的學者,也是邵族的「打理摺」,其他還有白宏如、王灝、黃炫星及鄧相揚等在地學者。這本書中大部份的照片圖像多由鄧相揚老師提供授權使用,在此也致上真誠謝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原產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