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年前,阿美族和其他山民族依樣,種植小米,除了漁撈之外,也進行在旱地燒墾的農產社會,根據老人家的說法,古早時候每當小米收割時,部落裡都會舉行隆重的慶典來感謝神靈的恩賜,這個慶典一直延續到今天,也就是一年一度的豐年祭。直到十九世紀末,水道的種植方式引進之後,阿美族就不再種植小米,進入一種新型的農業社會。
小米祭
小米的阿美族語名稱叫做(Hafay)或(Lamlo),實際上小米的品種繁多,阿美族人常拿來當主食的小米叫做Tipos。
至今部落裡耆老級的長老們還保存一種說法,以前阿美族人普遍相信每一個物種都有精靈存在,而小米的精靈是所有精靈中最敏感的,因此小米也變成具有人性和最麻煩的農作物。阿美族人對種植小米的禁忌很多,原因是唯恐一個不小心,得罪精靈而招來禍患,不僅種植過程要慎重恭謹,說話小心,動作也要溫柔不可粗魯。
以一年為週期的小米種植過程,包含不同階段的祭儀,從整地開始,直到小米收割進倉,大致不離如下的過程:
狩獵祭Miadop
是在播種之前的半個月,部落的壯年男子年齡階級會集體開會,進行播種前的狩獵活動,預祝今年的小米順利豐收。
準備季Matongdaw
在播種前夕,家裡儲存的魚獲必先全部吃光,所有裝盛魚類的器皿用具,要洗得非常乾淨,這樣魚獲的精靈才會走光,不致和小米的精靈相剋。
播種祭Pafnaang
將小米種籽播種在土哩,並祈求小米神(h1ha-fayaw)保佑小米順利成長、豐收。
除草季Mikulas
一邊進行除草,一邊進行疏苗以免小米青禾太擁擠,反而長不了豐碩的小米穗。家中有孩童的,也趁此進行著裝儀式,表示孩子成長,小米也長大了。
除蟲季Mitaoph
不時地檢視小米作物有沒有蟲害,隨時進行除蟲。
乞晴季Pakacidal
太久不下雨會使小米作物乾死,因此若遇久旱,便要進行此祭典。
收割季Milikoc
小米成熟了,可以收割時,整個部落要遵守不吃魚類的戒律,並把魚器用具清洗乾淨。
入倉季Minaang
經豐收而曝曬完成的小米要入倉了,要先辦入倉儀式。
這一連串的祈求活動,就是現今阿美族人仍然恪守的豐年祭(Migaligin),因為時代演變的關係,阿美族社會的農業種植,不再像早期那樣保持傳統,宗教的觀念和與主流社會互動的頻繁,多數青壯人口,多半進入主流社會的職業結構裡討生活,因此現在的豐年祭只剩下一年一度,象徵緬懷部落傳統祭儀的聚會活動。
水稻時期的豐年祭
大約在十九世紀末,阿美族人進入水稻種植時期,被阿美族人稱為溫良植物的水稻,是種在水田裡,精靈和善溫柔,不隨便害人。巴耐(Panay)或(Tipss),是阿美族稱呼水稻的名稱,一年收穫兩次,分別在夏季和冬季收割。種植水稻比種小米複雜許多,勞動力也加倍,從引水入田到收割進倉包括的祭儀也有收許不同:
引水季Palinanom
水道不能缺水,因此祈求神靈保佑水源不缺,讓稻苗順利成長。
作苗季Misacapox
秧苗下種,祈求神靈讓它順利長大。
稻割季Mmiripos
祈求神明收割順利。
祈雨祭Pakaorar
祈求下雨,讓雨水豐沛。
乞晴季Pakacidal
祈求天晴,若雨天太久,形成雨水泛濫而將稻秧淹沒,也會造成傷害,因此求神靈早賜晴天。
入倉季Minaang
收割後的新米初次入倉,祈求取用不盡之意。
關於水稻祭典,直到光復初期還有部落進行祈雨祭和祈晴季,但是至今保留的只剩下豐年祭。
阿美族的豐年祭
不再種植小米,種稻生活也愈來愈遠的阿美族社會,每年的豐年祭都從未間斷,到底他們心目中的豐年祭的意義是什麼,也有許多不同的詮釋。
一般自報紙和電視媒體報導的印象,讓人覺得阿美族的豐年祭只是飲酒作樂和熱鬧的歌舞場面,其實也不盡然。雖然歷經外來文化、宗教影響和時代演變,阿美族的部落豐年祭卻從未停歇,在變動中存活,文化的表現形式也許有些變異,但仍然具有強烈的文化特色,若要進一步了解現今的阿美族豐年祭的表現形式,大約不出如下類型:
都市型
阿美族是原住民族當中創造移民人口最早和最多的民族,台北市、高雄市、台中市…等大都會和其他次要城市都有許多阿美族的居民,光舉北、高都會為例,動輒數萬人聚合不是什麼難事,「部落是我的故鄉,台北(高雄)是我的家」,原住民游離部落和城市之間逐漸習以為常,都會原住民也正式列入都會施政業務要點之中,中央掌全國原住民行政事務者-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北高市政府有原住民事務委員會,在縣政府有原住民局,在鄉鎮則併設在民政課或文化課裡。
在大型都會中,原住民的豐年祭舞蹈場景,往往十分醒目,活動多半由社團和政府合辦,參與者多為住在都會的原住民,現在則吸引越來越多一般人參與活動,活動中加入原住民更多的主題內涵,比如:文化產業的展示和銷售。
康樂型
在人口外流嚴重的部落或都會原住民自辦的豐年祭,規模不大,但以緬懷祖先和聯誼性質的聚會為主。
聯合型
由部落自己舉辦,沒有華麗場面和強勢陣容,卻很溫馨,有各部落聯合方式或跨族群聯合方式。
綜合型
由公部門或聯合其他非阿美族的原住民一起辦。
不論是哪一種類型,對阿美族而言,都是彰顯文化特色和複習祖傳精神的社會活動,豐年祭不再只是純部落的活動,也是和大社會互動分享的機會。
阿美族的婚姻
在台灣原住民族的婚姻類型中,阿美族是比較特殊的,廣義的來說阿美族施行母系社會,狹義的婚姻型態分析,要從以下的婚姻狀況中,才能認識更清楚。
單偶制 一夫一妻。
多偶制 阿美族並不施行一夫多妻,但受漢於影響而有一夫
擁有二妻的例子。
招贅制 是阿美族母系社會通行的婚姻法則,丈夫入贅女家,子女亦住母家。
嫁娶制 是阿美族社會可以變通的法則,但在如下情況下,才施行嫁娶。
˙無女嗣
若家中全是男孩而無女孩,因阿美無收養女孩的習俗,因此可以行嫁娶婚。
˙雙親要媳婦
需要媳婦打理家務,照顧老人而行嫁娶婚。
˙改變婚後居住
原來施行招贅婚姻,後因贅婿和岳母不和,女婿回娘家,再以嫁娶形式成婚。
˙男方財勢強
男方土地多,人力卻不足,而行嫁娶婚。
˙女方自願出嫁
女孩不願招贅,而行嫁娶婚。
˙向漢人看齊
一般受過教育的阿美族人,受漢人思想影響,不再願意施行傳統的招贅婚。
˙收繼制
在配偶死亡之後,再與配偶同胞兄弟或姊妹嫁娶。
˙交換婚
兩個不同氏族(或親族群)內交換。
兩個家族的兄弟姊妹間互相交換~甲方男孩入贅女家,而乙方男孩入贅甲方家,這種例子過去阿美部落施行普遍。
˙長幼婚
阿美族的婚配,大體上是男大於女約三至五歲之間,但後來阿美女子離開部落嫁到外界的機會越來越多,使得部落男子失婚現象增多,因此青年男子入贅到年長婦女家中的情形成為阿美族部落的變象。
˙兄弟檔與姊妹檔婚
一對兄弟一起入贅到一對姊妹家中成婚,這種婚姻的好處是和諧時很團結,但若一對有問題則會影響另一對的感情。
家族方面關於擇偶條件
年齡
阿美族社會有年齡階級,男方一定要進入年齡階級後,才能談婚姻,年齡大約在二十五~二十八歲之間。女方沒有年齡階級,早期也要在十三歲之後,現在則與一般社會標準一樣。
理想條件
阿美族的婚姻,不是個人的事,而是整個氏族或部落的事,因此擇偶是非常慎重的,就雙方家族而言,必須符合如下的情況:
˙雙方家族不是仇家
˙雙方家族不是同一氏族
˙雙方家族的宗教相同
˙雙方家族的部落地位相同
˙雙方家族若已有姻親關係則更好
˙雙方家族的女家長聲望脾氣都好
˙雙方家族的財富地位相當
個人方面
關於男方(理想丈夫類型)
˙勤勞
˙漁獵技能好
˙體貼
雙方的適合條件
˙工作認真
˙守規矩
˙健康
˙年齡差三到四歲
關於女方(理想妻子類型)
˙漂亮
˙溫柔
˙善解人意
雙方不適合的條件
˙懶惰
˙感情不專一
˙酗酒
˙嘴雜
˙身體病多
˙愚蠢
阿美族的結婚禮儀
阿美族的男女要進入結婚的程序,看似簡單,實際相當複雜,至於複雜到什麼程序,也要看不同的部落而定,有的部落的結婚程序十分繁複,也有的較為簡單。
定情
阿美族人採取的是自由戀愛,母系社會的傳統是由女方主動。眼看女兒逐漸長大的父母,會留意部落裡足可匹配的青年,時機成熟便告訴女兒:某某青年英俊勤勞,性格也不錯,可以做為結婚對象。女兒在父母「受意」下便利用機會接近青年。在豐年祭的時候,在屬於青年階級舞蹈時刻,女孩會伺機贈送檳榔或糖果、香菸和情人袋,在男女混合跳舞的時候,兩人就可以手牽手一起跳舞,這等於正式宣告,他們已進入心儀對方的階段,到了夜晚則可以相約在女方家中作客談心。
在戀愛過程中,女孩不時到男方家中協助家務,如挑水、打米、炊煮等,遇到農忙時節,就要花些時間整天幫忙,如耕田、割稻、插秧等,到了深夜再由男方送回家。這種女方在婚前提供勞力的服務屬於婚前服役,也是有機會讓男方家人考察女方的人格性情和勤勞的程度,在這段交往期間,男女都要保持純潔關係,不能有越矩行為,否則會被視為觸犯禁忌。
結婚
經過一段時間的彼此觀察之後,雙方家人都認為很適當,便由女方長輩帶著酒食和檳榔前往男方家裡進行試探,男方的長輩親族大夥被請來,一同商議,若無異議,就可以決定結婚。結婚的日子到了,準備好檳榔、麻糬、豬肉等的女方舅族長輩帶著新娘前往男方迎娶新郎。在男方家裡進行簡單的儀式,也是由男方舅族長輩主持之後,新郎拜別父母,父母即隨著新郎來到新娘的家中,正式婚禮在女方舅族及部落祭司主持,婚儀完畢,婚宴開蓆,親友便開始跳舞一直到深夜。
第二天雙方親友一起到海邊捕魚,在海邊炊食。
第三天婚儀才算完全結束。
現代的阿美族結婚,因為大部分都已改信宗教,因此婚禮是先在教堂裡進行,然後再舉行傳統的儀式和飲宴。
阿美族傳統祭儀與外來文化
阿美族和布農族雖然一個面海生活,一個奔波山林,卻一樣非當重視祭典,古時每個月都要進行固定的儀式。在阿美族的服飾和器具上,大半以動物或花草樹林的圖形當作精神圖騰,因為他們認為動物和植物都有靈性,若不尊重會帶來不祥,在儀式的進行過程中,巫師的地位是相當崇高的,他主持所有儀節的規範,阿美族的祭儀,按時令次序,有以下的內容:
祭典名稱 |
時間 |
內容 |
春耕祭(misawmah) |
三月份 |
開始耕作 |
耕栗祭(mitiway) |
三月份 |
開始植栗 |
樹木祭(misamusah) |
四月份 |
祭樹神求富足 |
五穀祭(misahafay) |
五月份 |
稻穗長出 迎新米 |
海洋祭(milaedis) |
六月份 |
感謝海神護佑祖先登陸 |
打獵祭(misapong) |
七月份 |
年階成員體能競賽,在打獵 |
豐年祭(malaikid) |
八月份 |
現在被成為豐年祭 |
巫師(巫婆)祭(mirecok) |
九月份 |
團結訓練和人際關係教育巫師(巫婆)集合,祭拜先師,並且吸收新徒弟 |
祭祖祭(talatas) |
十月份 |
巫師領軍,全部落參與祭祖大典 |
開獵祭(mipohat) |
十一月份 |
放出閘內動物,開始打獵 |
普及祭(misata1dan) |
十二月份 |
一年一度的年接認證 |
其它,如船祭(ba1onang) |
元月份 |
第二次豐年祭 |
日本人佔台,曾以嚴厲的手法,禁止台灣原住民社會各種傳統的祭儀。台灣光復之後,西洋宗教紛紛進入原住民部落宣教,住在平原地區的阿美族,首當其衝,外來宗教挾帶了醫療和救濟物資,在部落地區很快地擁有許多信徒,這些信徒不再出現在被認為過時的原始宗教的各種祭典儀式,只能從老遠的地方「偷偷地窺伺」(老一輩人後來的敘述祭儀的進行)。
為了禁止阿美族人參加豐年祭,當年天主教和基督教分別創造一種新的儀軌,把古人拜祖先和上帝合稱為感謝祭(Kang Siaaia)這個活動取代豐年祭至今已有三十多年。曾經間斷的豐年祭卻在知識菁英的文化復興意識中,悄悄的復活(很多阿美族認為豐年祭其實也沒有真正死過)。至今兩路活動仍然盛行,但卻越來越有交疊的情況~宗教敬拜有越來越濃的部落色彩,而部落豐年祭也有宗教神職人員參與,年輕的一代不在因宗教的信仰差異而有分裂的情形,部落豐年祭或宗教敬拜儀式都是族人團結融合及感情交流的機會。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