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族迄今尚保有完整的文化特質,諸如祖靈信仰、公媽籃崇拜、先生媽(巫女)的職責與傳承、部落組織、部落會議等,每年的歲時祭儀如播種祭、豐年祭、狩獵祭。
邵族的泛靈崇拜
邵族人原始的宗教信仰與其他原住民族都是泛靈崇拜,邵族人堅信在浩瀚的大自然環境中,泛靈主宰著一個人的一生,甚至是全族命運,唯有對大自然的泛靈敬畏與崇敬,才能有安定的生活,這種泛靈信仰即是邵族宗教的核心所在。
邵族的祖靈崇拜
邵族認為在超自然物的領域裡,祖靈及巫師的守護神是可以聯繫溝通的。他們的重要祭儀雖然和農耕、狩獵,以及漁撈的經濟生產有關,但是這些祭儀的本質卻都涉及祖靈信仰的層面。
每當到了歲時祭儀的時候,族人必定餐與並且都以虔誠的心情,透過女祭師繁複的儀式,來祈求祖靈的賜福與庇佑,讓族人能夠衣食無缺並且擁有平安健康的生活。
因此,邵族的歲時祭儀其實和族人的信仰及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邵族的公媽籃信仰
「公媽籃」的崇拜,是邵族的主要文化特質之一,這種崇拜是台灣島上的其他原住民族群所沒有的,而負責祭祀「公媽籃」的則是由被稱為「先生媽」(shinshi)的女祭師來擔任。邵族的公媽籃(祖靈籃)信仰是台灣原住民原始宗教最特殊的現象,百年前祖先的遺物(衣物)真實的被留存下來,作為實際的祭拜對象,這種作法可能與道教或佛教多少有些關聯。
邵族的女巫「先生媽」
邵族女巫叫做「先生媽」,是邵族主要的文化傳承者之一,他們的職務是服侍最高祖靈和氏族的祖靈,同時在平日為族人告解、除歲,獲取平安。因此「先生媽」可以說是宗教支柱,也是精神生活的告慰著。邵族近百年來,雖然遭到外來文化的影響,某些傳統也逐漸式微,但邵族的「公媽籃」信仰,和「先生媽」的制度,至今仍為值得相當完整,這是一件相當不容易的事情,更是邵族引以為傲的榮耀。
邵族的播種祭
由於時代的變遷,長久以來,邵族因為日月潭的觀光人潮,迅速漢化,邵族人雖然多數已無耕田,也無地可以耕作,但是祖傳文化儀式不能中斷,他們並沒忘記傳統文化,播種祭與盪鞦韆儀式依然是年年舉行。祭典時,各家各戶抱著自家的公媽籃排列在廣場上,由「先生媽」們念咒祈禱。邵族人三月舉行播種祭與當鞦韆。族人們認為鞦韆盪愈盪愈高,期望帶來豐收,並且表示可以促成好姻緣。
邵族的狩獵祭拜與拜鰻祭
播種祭是農耕族群所不可少的一種祭儀,而狩獵則是狩獵民族的重要祭儀。邵族本身是一個農耕和漁獵並重的族群,因此除了播種祭外,狩獵祭也是邵族每年的重要祭典之一。
過去邵族狩獵祭大約在農曆的七月中旬舉行,在潭畔楓樹開始發芽的時候,就可以展開狩獵活動。但在邵族人接受漢人的農曆至後,便將狩獵祭訂於七月十五日,為期三天。邵族人的狩獵是一種集體性的公共行為,而不是個人單獨行動,族中男子要入山狩獵,要遵守一連串的禁忌和規範。如今音族人不再狩獵,但仍保有股息聚會歡慶習俗,為狩獵的實質活動不在存在,僅僅是象徵性的舉行祭儀而已。目前七月初一舉行狩獵祭,七月初三則舉行拜鰻祭。
邵族的豐年祭
一年一度漢族的中秋節期間,恰好正是邵族的過年,傳統邵族得過年,既原始又有人情味。
為了準備過年,族人七月就都到山上去設陷阱準備捕捉野獸。以前的過年並沒固定日子,而是由部落裡的長者來做決定,到後來才把豐年祭固定在八月初一。
豐年是邵族最隆重的祭儀,也是邵族族人為了感念祖靈的庇佑,藉著祭儀的舉行,感謝祖靈所賜予的作物豐收,漁撈豐盛、獵物豐厚。古代傳統的豐年祭,在季前邵族男子們會上山捕獵野獸,下潭捕抓魚類,並且釀造栗酒,已備過年之用。目前邵族人的宗教信仰計有盛行於一般民間的佛教道教相雜的多神教和基督教及天主教三種。邵族因兩性比例不均,男子娶妻不易,所以很多邵族男子大部分娶仁愛鄉過坑地方及信義鄉的布農女子,而當地之布農族大部分曾接受基督教的洗禮,因此基督教新娘嫁入德化社后,也逐漸在宗教信仰上應想邵族的社會。而天主教自民國四十三年起,有一位教士長住在德化社中傳道佈施。但這些後來影響邵族人的新興宗教,雖然被接受,卻沒有取代邵族的傳統祭儀,也就是說變成基督徒,天主教徒或多神教徒的邵族人,到了傳統之歲時祭儀還是舉行不輟,熱心參與。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