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宜蘭的原名舊稱為「噶瑪蘭」,是以「噶瑪蘭」族名命名。「噶瑪蘭」(Kavalan)是一個民族的族名,也是宜蘭的古地名。噶瑪蘭族人自稱「噶瑪蘭」(Kavalan),意思是:「住在平原上的人」,以別於住在山上的泰雅族人。

在漢族人大舉遷徙來到宜蘭開墾以前,樂天知命的噶瑪蘭族人,是在蘭陽平原上活動的最主要的族群。

「噶瑪蘭」人(Kavalan)早就定居在宜蘭地區,後來進入宜蘭的西班牙人、荷蘭人和前來開墾的漢族人,便把這塊地方命名為「噶瑪蘭」。

宜蘭更早又有稱為「蛤仔難」、「蛤仔蘭」、「甲子蘭」或「喀瑪蘭」等等好幾種稱呼,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名詞稱呼呢?這就是因為這些名稱都是翻譯自原來居住於宜蘭平原上的噶瑪蘭族的族名的音譯。宜蘭因為受到天然屏障的影響,蘭陽平原雖然是屬於土地肥沃的良地,但是漢族人來到此地墾拓卻比台灣西南部的開發晚了將近一、兩百年,雖然漢族先民前仆後繼地利用「淡蘭古道」以及「淡蘭便道」等通道,以進入蘭陽平原從事開墾,然而「爬過三貂角忘記某與子」這句諺語,明確地說明了此間的艱辛及困苦。

宜蘭地區,於清康熙年間,歸諸羅縣(今嘉義)管轄,至清雍正二年又歸彰化縣,七年後再劃入淡水廳。這段期間,清朝政府對於宜蘭地區只有名義上的管轄,並沒有真正設官治理。由於宜蘭被視為行政邊疆,因此常常成為海盜、流寇的聚集地。為便於經營開發,台灣知府楊廷理,多次奏請清廷設置行政區,才於一八一二年(清嘉慶十七年),清朝政府正式以「噶瑪蘭」之名設廳。

一八七五年(清光緒元年),噶瑪蘭由原來的廳改制為縣,以噶瑪蘭的「蘭」字,冠上「宜」字,改稱「宜蘭縣」,從此「宜蘭」就成為本縣的專屬名稱,而一直沿用至今。

宜蘭位於台灣東北角,東臨太平洋、西倚雪山山脈,三、四千年前,就有先住民以聚落的型態群居在宜蘭地區。接著,噶瑪蘭族人和泰雅族人相繼在這塊土地上從事耕作與漁獵活動。散佈居住在山區的則是泰雅族人,而居住在平原上的則是噶瑪蘭族人,二族為避免衝突而劃清界域。

宜蘭縣的泰雅族人,據說是發源於南投縣仁愛鄉發祥村的瑞岩部落。居住在宜蘭山區的泰雅族人屬於「南澳群」和「溪頭群」及「卡奧灣群」等,活躍於山林,勇猛剽悍,為父系社會,分別居住在大同鄉以及南澳鄉,古昔以打獵、遊耕維生。

早期宜蘭縣境內泰雅族人的分佈在三個區域,形成三個群落:

南澳群

在現今的南澳鄉境內,和平北溪及南澳溪流域。

溪頭群

在現今的大同鄉境內,蘭陽溪源頭及上游流域。

卡奧灣群

在現在的大同鄉境內,蘭陽溪中游流域。

泰雅人(Atayal)是優游山林與樂山的民族,族人深具天人合一的觀念,個性勤奮進取,善於狩獵耕織。原始部落大多在「深山林內」,採取密集聚族而居的型態,半穴居式的家屋,以竹子、木料、野藤、茅草及石材為材料,依山傍水而建。

清朝時,宜蘭縣內的噶瑪蘭族人多居住在沿海地區及重要河域。噶瑪蘭族人居住在平原冬山河、宜蘭河流域,有在溪流縱橫的平原狩獵、漁撈,也從事旱地遊耕,屬於母系社會,樂天憨厚。在漢族人大舉入墾之後,泰雅族原住民漸漸失去生存空間,而噶瑪蘭人部分被迫移居花東地區與阿美族融合,留在蘭陽平原的噶瑪蘭人則全部被漢化並與漢族人通婚混血,成為現在的宜蘭人。

宜蘭境內的族群,學者將他們遷入的先後次序做下推斷:噶瑪蘭族約在一千年前;哆囉美遠族人約在四百年前;猴猴族約在三百年前;泰雅族:第一批約在二四零年前,第二批約在一七零年前;漢族人在兩百年前;西部平埔族(包含道卡斯族、巴則海族、巴布拉族、貓霧悚族及和安雅族)在一九零年前。

近兩百年來,大量的漢族人移民陸續進入宜蘭,使蘭陽平原成為漢族人墾民的勢力範圍。目前宜蘭地區雖然組成的族群甚多,但從另外一方面來說卻都是為宜蘭的發展與繁榮貢獻心力。近一百年來,花蓮平原、東海岸一帶一群被稱為「加禮宛族」的人,就是南下遷徙的宜蘭噶瑪蘭族(Kavalan)後裔。這群移民的宜蘭原鄉,雖然包括溪南、溪北好幾個村落,但因大多由加禮宛港(今冬山河接蘭陽溪出口)移出,而在花蓮地區被稱為加禮宛人。

世界上任何一個族群或是其文化的消失,對於全體人類而言,都是無可彌補的損失。噶瑪蘭族在族群的分類上早期被歸類為平埔族,沒有正式的名份,族人經過數十年的奔走與努力,終於在二零零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正式成為台灣原住民第十一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原產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