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宜蘭噶瑪蘭族之分布

依據荷蘭人一六五○年所做的戶口調查,當時散佈蘭陽平原的噶瑪蘭人有四十五個村落,人口幾達一萬人之多。到了清朝,則通稱為噶瑪蘭三十六社,其分佈為濁水溪(今稱蘭陽溪)為界,溪北有二十社,大多在宜蘭河流域的壯圍、礁溪兩鄉及宜蘭市境內:溪南有十六社,幾乎都在冬山河流域的五結、冬山兩鄉,及羅東鎮境內。

蘭陽平原的噶瑪蘭族群,首見為歷史記載,是在一六三二年,當時佔據淡水一帶的西班牙人,有一艘商船在航行中颱風漂流至「蚵仔難」平原,對於噶瑪蘭較明確的紀載,則是一六五○年荷蘭人記錄當時藍第三十九社的人口資料,距今已有三百五十餘年。噶瑪蘭族原分布於宜蘭平原地區,清國政府將蚵仔難(噶瑪蘭)地編入版圖時,據云有三十六社,及「蘭地三十六社」或「蚵仔難三十六社」,但事實上其聚落的數量是超過六、七十個社以上。

過去對於噶瑪蘭的稱呼都以蘭陽溪為界,以北的稱為「西勢番」、以南的稱為「東勢番」。溪北有「西勢二十社」;溪南則有「東勢十六社」。當然這三十六社包括少數的凱達格蘭族在內。在漢人大量入墾之前,蘭陽平原的原住名共有三十六社,其中三十三社屬於噶瑪蘭族(姚瑩說法)。此為噶瑪蘭人在台灣宜蘭的原鄉,可見當時此族的旺盛情景。

如今蘭陽平原上三十六社的噶瑪蘭族和平埔族人因為受到漢族移民入墾的引響及居住在山上的泰雅族的威脅,早已杳無蹤影,而尚保留一絲噶瑪蘭血脈的族人,卻在百年來的歷程中,嚐盡了離鄉背景的顛沛歲月,遷徒花東地區。

《花蓮縣志》從吳沙開蘭到咸豐三年,只有短短的五十七年間,噶瑪蘭人就失去三十六社的土地,從「噶瑪蘭」變成阿美族口中的「加禮宛」,由一個平原大地主變成客寓他鄉(花蓮)的流浪民族。

花東噶瑪蘭族之分布

噶瑪蘭族發源在蘭陽平原,目前主要分布在花東地區,花蓮縣位於東部海岸的狹長地帶,東邊瀕臨浩瀚的太平洋,西部是聳列的中央山脈。花蓮夾在高山與大海之間。

族群色彩豐富是花蓮縣最大的人文特色,主要原住民阿美族為台灣原住民中最大族,早期的定居者還有泰雅族、噶瑪蘭族、平埔族和布農族,各族原始傳統上過著穴居與漁獵生活,後逐漸現代化。

噶瑪蘭族目前的居住分布地區,除了留居原居地的宜蘭原鄉,後東山海岸的花蓮、台東地區也住著噶瑪蘭族人。

花東地區的噶瑪蘭人雖然不多,但有些地方仍然保存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化,這是相當難得的。而代表噶瑪蘭文化的各種祭儀和民俗活動,在宜蘭地區更是早已消失殆盡,不復流傳了。

從宜蘭地區移居花東一帶的噶瑪蘭人,分布包括花蓮縣新城鄉、花蓮市、豐濱鄉,及台東縣長濱鄉等處,都有噶瑪蘭後裔分佈;詳細分佈聚落如磯崎、新社、豐濱、立德、石梯、港口、靜埔、大峰、樟原、南溪、三間、長濱、崎腳、田沮、永福、南竹湖,南掃別、竹湖、寧埔、石雨傘、美山、白守蓮和新港等地。其中人數較具規模的聚落,則為:新社、立德與大峰。依阮昌銳教授一九六五年四月的統計資料顯示,共有二二八戶,七六三人。

目前在花蓮縣豐濱鄉海邊的新社地區是東海岸噶瑪蘭族(Kavalan)最大的聚落。新社的噶瑪蘭人雖然漢化已久,不過還保留著他們的傳統宗教祭儀。新社的噶瑪蘭族(Kavalan)的祖先,也是在一百多年前從宜蘭,有人搭船循海路前往,有的翻山越嶺走東海岸線抵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原產會 的頭像
    原產會

    台灣原住民族文化產業發展協會

    原產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