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考古資料,距今約五千年前,新石器時代早期之末,一群善於航海的民族,由台灣北部淡水河下游一代沿著北海岸逐步航行來到蘭陽平原,從此蘭陽平原一直有史前人類居住。
大約一千年前,噶瑪蘭人進入宜蘭地區定居,成為蘭陽平原的主人。二百多年前,泰雅人和漢人、西部平埔族也分別到來,加入宜蘭人的行列。
這些史前人類和早期的噶瑪蘭族、泰雅族原住民留下來的遺址、遺物,近年來陸續出土,這是我們珍貴的文化資產,也是考古研究最重要的素材。漢人大舉入墾蘭地以前,樂天知命的噶瑪蘭人,是這裡主要的族群。噶瑪蘭人在蘭陽平原這塊土地上活動到底已經有多久時間﹖有人說幾百年,有人說一千年甚至更久,但他們曾為蘭陽平原的開發而努力經營,則是不爭的事實。宜蘭地區的原住民,除了居住在山上南澳鄉與大同鄉的泰雅族人與居住在平地的噶瑪蘭族外,還有其他西部來的平埔族人,以及一六三二年西班牙人佔領宜蘭,一六四二年荷蘭人取代西班牙人,留下的荷西血統,還有日人血緣等,當然還有閩客入墾等人口。
噶瑪蘭族人在宜蘭地區則稱為Kavalan(噶瑪蘭)族,但是在東部地區者則以Kaliwan(加里宛)族稱之,因為花東地區的噶瑪蘭族原來是自蘭陽平原加里宛社遷徙而來。噶瑪蘭族是一個母系社會,女耕男獵,一切生活必需品皆取之於大自然,是一個善於運用周遭環境資源的民族。根據學者研究,噶瑪蘭族人在體質上屬於馬來人種,語言屬於南島語系之印度尼西亞語族,文化也是屬於印度尼西亞文化。噶瑪蘭族人在外觀上無論男女,顴骨較高,眼窩較深,男性身材一般較高大,女性往往較漂亮。據傳說噶瑪蘭族人祖先係由南方島嶼,經過火燒島(綠島)從海上飄流,輾轉遷徙到蘭陽平原散居。鹿野忠雄在一九三零年,發表﹤噶瑪蘭族的船及該族與阿美族的關係 ﹥,利用噶瑪蘭船的形式、祖先由來的傳說、以及火燒島(綠島)、紅頭嶼(蘭嶼)的實地考察,說明噶瑪蘭族與阿美族之間的關係。因阿美族亦多有自火燒島遷徙台灣本島花東地區之傳說故事。
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清嘉慶年間),漢族人大舉入墾蘭地以前,樂天知命的噶瑪蘭人,是蘭陽平原上的主要活動人群,一直在這個世外桃源過著雖然孤立,但卻逍遙自在與世無爭的優閒生活。據說噶瑪蘭人從海外漂流來台,從淡水登陸,東進,迂迴,進入宜蘭時,為了開疆闢地,和泰雅族衝突,泰雅不敵,退匿山區。噶瑪蘭族(Kavalan)取得勝利後,占領了蘭陽平原,以漁獵、游耕為生,與世無爭。
然而隨著「唐山過台灣」的移民潮而急遽改變了噶瑪蘭族人的一切。自吳沙入蘭墾拓後,漢人大量移入,使樸拙憨厚的噶瑪蘭人生存的空間日漸縮小,生計日趨困難,尤其族人賴以為生的土地逐漸喪失,最後不得不從祖居地蘭陽平原遷徙至花東地區,而目前花東地區成了噶瑪蘭人主要尚保存傳統文化的地區,而原鄉的蘭陽平原之族人因為漢化甚深成了隱性族人。
滿清統治後來蘭地設官治理稍加教化和保護,雖曾有心劃出保留地來維護噶瑪蘭族人的生計,但還是阻止不了漢族人之墾殖,連通判柯培元都為噶瑪蘭人的處境感到不平,而有﹤熟番歌 ﹥之作。
隨著漢族人來台漸多,原居住於台灣東北部平原的噶瑪蘭族人,不得不避入丘陵山地,甚至遷至東部花東地區。清道光十五年,噶瑪蘭廳通判柯培元所作的﹤熟番歌 ﹥著實道盡其間辛酸,茲錄於下
人畏生番猛如虎,人欺熟番賤如土。
強者畏之弱者欺,無乃人心太不古。
熟番歸化勤躬耕,山田一甲唐人爭。
唐人爭去餓且死,翻悔不如從前生。
竊聞城中有父母,走向城中崩厥首。
啁啾鳥語無人通,言不分明畫以手。
訴未終官若聾,竊視堂上有怒容。
堂上怒呼杖具,杖畢垂頭聽官諭。
嗟爾番汝何言,爾與唐人吾子孫。
讓耕讓畔弗遵,吁嗟乎。
生番殺人漢人誘,熟番翻被唐人醜。
為民父母者慮其後。
清廷通判柯培元感受到官吏及漢人欺壓噶瑪蘭族人,把他們稱為「賤如土」而作了﹤熟番歌 ﹥。嘉慶元年(一七九六年)到二十五年整整四分之一的世紀,從漢人的武力侵佔、巧奪、欺騙到官方不公平的土地政策結果,噶瑪蘭族的尊嚴不但被奪走了,連傳統的生活空間也徹徹底底喪失。
蘭陽的開拓史是一部血淚交織的一段歷史,是泰雅族人、噶瑪蘭族人、平埔族人及漢族人等各族群共同寫成的血淚移民歷史,後世子孫定十月十六日為「開蘭日」,藉以傳承先賢與各族群開蘭墾殖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