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嶼原本是被世界遺忘的海洋島嶼,在清代被正式劃入中國版圖,從日本登陸蘭嶼島後,達悟人「遺世而獨立」的生活,終告結束。而有關蘭嶼島嶼達悟族的歷史,我們將它分為中國之記載、外國之記載以及日治時代之田野調查與研究三方面來做敘述。
中國之記載
一七二二年(清康熙六十一年)御史黃叔璥氏首先到達蘭嶼巡視在他所著的「台海使槎錄˙赤崁筆談」中即有關於蘭嶼島的記載:「凡舟赴呂宋,必由此東放,大洋有澳名那禿,北風時大船可泊。沙馬磯頭之南,行四更,至紅頭嶼,皆生番聚處,不入版圖,地產銅,所有什物俱銅器。」
一七三零年(清雍正八年)陳倫炯所著的「海國見聞錄˙東南祥記」中載:「與沙馬磯西北東西遠拱,中有數島,唯一島與台灣稍近者,名曰紅頭嶼。有土著居住,無舟楫往來,語言不通,食薯芋海族之類,產沙金,台灣曾有舟到其處。」
清嘉慶年間,李元春所著的「台灣志略」中也記載:「南路沙馬磯頭之南,有澳名龜那禿,北風可泊巨艦。從此東去,水程四更至紅頭嶼,生人聚處,地產銅,所用什物皆銅器,不與中國通,順風兩日夜,即是呂宋之謝崑山,大小覆金山,沿山行四五日夜,致宋共水程五十八更。」
一八七五年(清光緒初年)在夏獻繪的「台灣輿圖」裡,也有關於紅頭嶼之記載。
一八七七年(清光緒三年)三月,清朝政府又派撫官恆春知縣周有基率船政游學詩、江喬年等二十餘人登陸蘭嶼島,並座勘查,然後上書清廷奏明所見概況,清朝便決議將蘭嶼島歸入中國版圖,隸屬於恆春縣。
外國之記載
荷蘭人在一六二四年入據台灣以後,所繪的「一六二四年、一六二五年台灣地勢與海圖」,以及十七世紀古圖「中國沿岸圖」中,便顯示有大小蘭嶼的島影,並在島旁註有Bottol字樣,這是蘭嶼島最早被西洋人所介紹的史事。蘭嶼在外國的文獻上,許多歐洲航海冒險家從一七二六年地圖上就有「顧魯特˙塔巴口」的記錄,一七八五年後法國、荷蘭航海地圖陸續出現「抱得路」、「拘路特」等地名標記。
荷蘭人佔據台灣期間,在一七二六年有位荷蘭教士Francois Valenly,在他所著《新舊東印度及荷蘭貿易記事》中所繪地圖上,就有此島的記錄。並稱蘭嶼為「tEyl Groot Tabacco」,又稱小蘭嶼為「tEyl Klyn Tabacco」。一八七五年,在法國航海者Laperuz的航海的海圖上,也有稱此島為Botel或Botel Tabacco Sima的記載。此後西方人所有地圖上都稱此島為Bottol Tobacco,或Botel Tobago的記錄特別多。其中Bottol或Botel的意思,也許是當時西方人對台東原住民的稱呼的而一再傳述轉訛而來,Tabacco是菸草的意思。但蘭嶼至今並不生長菸草,或許是因為最早航海到過蘭嶼的西人,送給達悟族人菸草,教他們吸菸和教他們稱菸草為Tabacco,同時索性稱此島為「菸草」也說不定。
蘭嶼之田野調查與研究
一八九四年,中日甲午戰爭,中國戰敗並簽訂馬關條約,把台灣及附屬小島如澎湖、蘭嶼等割讓給日本。日本將紅頭嶼納入版圖,編入行政區域,並在各部落定下「村名」,完成戶數與人口統計,紅頭嶼自此再也不是「遺世而獨立」了。根據日本人的記載,當時日本人登陸蘭嶼島時,原本以為會遭遇武力抵抗,但是,出乎意料之外的,達悟人不但沒有砍殺他們,還討好為勞他們。日治時期,日本人將蘭嶼島劃為「研究人類學標本」的特定區,並有鳥居龍藏等多位學者曾在當地做過研究;於是,這個美麗的小島,便長期生活在文明的世界之外了。
一八九六年,日本人類學家鳥居龍藏博士,首次到台灣作田野調查工作,他來台灣共有四次之多,其中第二次於一八九七年的十月到十二月來台灣時,便在蘭嶼停留兩個月時間從事田野調查工作,把蘭嶼島原住民訂名為「Yami」(雅美)族。
一八九九年鳥居龍藏博士在查訪過蘭嶼島之後,著有「人類學寫真集台灣紅頭嶼之部」,一九零二年著「紅頭嶼土俗調查報告」,這本書被認為是最早一本撰寫台灣蘭嶼達悟族的相關書籍。在鳥居龍藏博士之前,雖然也有日本人到蘭嶼島進行兩次的探險活動,但真正待在蘭嶼島正式從事人類學研究的,以鳥居龍藏為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