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悟族是何時與從何處遷移到台灣蘭嶼島,並無確實史料考據,又因達悟族本身並沒有文字記載,僅憑達悟族各聚落長者代代口述相傳的家族史,實在無法考證其真實性。而學者專家到目前為止,也沒有統一的研究報告來指出台灣原住民如何遷至台灣本島;在這方面,目前學者們所持的論調有兩種:
第一種說法是「台灣中心說」
這個說法認為南島語族的原鄉是台灣。
第二種說法是「印尼擴散說」
認為南島語族的原鄉是印尼。
但這兩種說法,到目前為止,並不是很確切與肯定。
無論台灣中心說或印尼擴散說,達悟族對自己從何處遷移到現在聚落,各村社可能有自己不同的傳說,但比較能使達悟族人認同的傳說是過去蘭嶼島曾遭遇大海嘯,在海嘯發生後,僅存活的幾戶人家下山後移居到現在的村社,但對於海嘯發生前族人的遷移就不太明瞭。只知道在海嘯前本有Do bos bos san(紅頭西側地帶)、Do vong ko(東清港溪岩洞地帶)、De ma wa wa(朗島灣附近)、De mina toron(椰油村)四個小聚落。在海嘯發生後,全島都被淹沒,較幸運的極少數人躲過浩劫,存活在紅頭山峰,經過九年光景,海水漸退,劫後餘生的少數族人,才移居到山下;有的移到東清、朗島、漁人、椰油等舊村社,有的則另尋新的地方築居。達悟人在海嘯過後,選了以下幾處舊社或新社為據點:在東清方面有De te be和I ran melhk,朗島方面有Ji ma wa wa和I ma zo sog,漁人方面有Domos mos san和I ra tay,椰油方面有Ka va io ji mi na toron、I va tsa k ava twan。
巴丹島(Batan),位於蘭嶼東南方海上的一個島嶼,屬於菲律賓的巴斯可州,與蘭嶼島相距甚近,兩地人經常划船相互往來,有學者認為達悟族的祖先應該是從巴丹島遷居蘭嶼島的,以前兩地之間也有頻繁的來往。
在「南方土俗」中曾刊載一篇由日本學者移川子之藏所發表的論文,內容主要是由日本德川時代中期至末期,一些日本漁民遭遇海難漂流至巴丹島上的見聞。移川教授認為巴丹島人本質上和達悟族人是相同的,巴丹島人在外觀方面,男子的頭髮是散開的,在前額至耳際的高度以下全部剪去。這種髮型除了達悟族人外,未見其他種族的台灣原住民有此特性。在菲律賓,雖也有為數甚多的原住民族群,但也只有在巴丹島和北呂宋島山中的伊夫卡歐族人,才留有這種髮型。而達悟族男子所穿著的丁字褲,是所有台灣原住民族群中所獨有的;他們將白色的麻布折疊綁在身體下部,前面再留有一小段麻布遮掩;在巴丹島上,也可以看到相同的丁字褲,上衣則是用麻布織成,這與巴丹島上男子的無袖背心相似無異。而女子片裙方面,兩地也極為相似,巴丹島的造型是以木棉做白底,上面在染有兩條紅線,而達悟族女子則是以麻布做白底,上面在染有二至三條的深灰藍條紋。
在帽子方面,達悟族人常帶著藤製或木製頭盔型的帽子,另外也有籐製或魚皮製的鎧甲;穿著這種打扮時,手中往往還要拿著標槍,標槍在舉行儀式中是用來驅魔,也用於出海捕魚以及戰爭用途。而在巴丹島上的原住民不戴帽子,但他們會披著水牛皮製的鎧甲和戰袍,另外頭盔則是挖空木頭戴在頭上,這樣的穿著方式則是與達悟族人是相同的。船舟方面,達悟族人稱小舟為Tatara,稍大的舟是Chinurkran,更大的船謂之Aban,但現在已不再製造了;而在巴丹島上則稱舟為Aban,大型的船是Chinergueran,小型的舟稱之為Tetaya兩族明顯極為相似。
其他像巴丹人酷愛和平,絕無相互鬥爭之事,且認為人人平等,社會上講求平等性,社會統治也採合議制,沒有頭目的制度,由以上諸多的相似點,部分學者認為,蘭嶼島上的達悟族,很可能就是過去巴丹島人在某一個時期移居至蘭嶼島的。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