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太魯閣族之民族起源,由於缺乏文字的計載,因此我們只能從他們的神話與傳說故事中加以蠡測,將這些臆測結果暫時作為史前時代的太魯閣族人類起源與發展的憑證。當然在陸續發掘的地下考古文物中,也成為追跡考察為最有利的證據。

大陸渡海來台說

據許多文獻記載約在五、六千年前,太魯閣族的祖先抵達台灣西部平原或台地,再沿著溪谷進入山區居住,初始居住於今南投縣仁愛鄉境內之深山。

台灣南部登陸起源說

依據太魯閣族人耆老田信德,傳述另一位耆老Saydang.Wasaw說的故事:在不知年代的久遠時代,太魯閣族的祖先,搭乘漂流木(指船)來到台灣南部上岸,因被早期的平地人追殺而逃至深山,首先到達位於埔里南方叫做「愛蘭」(Ay-Ran)的地方。再從那裡繼續逃命至深山(Truwan),即今南投縣仁愛鄉合作村平生部落,在Truku Truman有五個平台(Truku,即山腰的平台):就是Sadu、Bushi、Truwan、Brayaw、Bushi Daya等五個部落,這就是太魯閣族最初的根源。

白石山發祥地說

太魯閣族和泰雅族一樣有「樹生」傳說與「樹神」崇拜。根據神話傳說,大樹是他們祖神的象徵,而且他們相信最好死後歸向大樹,在祖神的庇護下,靈魂才能超生。例如民國十九年(日治昭和六年)所發生的「霧社事件」,泰雅族人不干戰敗屈降,在一棵樹木就有幾十人上吊。這種現象被解釋為基於傳統的文化禮俗:歸向祖神的庇佑,在大樹的懷抱中安於解脫。

博諾澎(Bunobon)是由太魯閣族人的Boso-kaxouni的訛音,也就是「樹根」的意思,相傳賽德克人是從神奇的老樹樹根誕生的,此樹根長在中央山脈的白石山上。南投霧社諸群、花蓮太魯閣族群都是相信這個說法。德奇塔雅群有這樣的流傳:「古時候,在中央山脈博諾澎地方,有一顆半木半石的大樹,據聞其半面為木質,半面為岩石,頗為奇怪。有一天樹的木質部分變為神(即木精化成的神),由內產生男女二神,此二神生多數子女,其子女又生子女,人口因而逐漸增多,以至於地方狹窄不再足夠居住。」因此太魯閣族人認為,他們的祖先是從半木半石的大樹所生的。

白石山海拔三一零八公尺,位於霧社東南方,中央山脈能高山以南的主脊,是濁水溪支流萬大溪與花蓮縣支流萬榮溪Tsiyakan(知亞干溪)知發源地。白石山鄰近山區有白石池、萬里池等高山湖泊,與高山草原構成柔美壯麗的景觀。以白石山為發祥地的人,認為是萬大北溪上游的白石山上樹根所誕生。還有傳說認為這個發祥地在白石山北面支亞干山嶺之東側,也就是現今木瓜溪支流清水溪的上源。

以白石山為發祥地的有南投縣仁愛鄉的霧社群(Tauda)以及太魯閣群(Truku);花蓮縣秀林鄉、萬榮兩鄉的太魯閣群(Truku)、陶賽群(Tausai)以及木瓜群(Pulibau)。

白石山的地位在太魯閣族人心中神聖非凡,不可冒犯,如果不得以路過或必須在此露宿的話,不可以在附近溪中洗澡,也不可以說話,如果非說話不可,不能直呼東西的名稱,而必須用特別的專有名詞代表。再者,如果狩獵的時候,意外追捕野獸至此,在彎弓欲射殺獵物之前,也要先向巨岩禱告請求寬恕,說明是因為打獵而非要以箭射擊神石,否則會立刻遭受天譴。據說曾經有一度,一支住在萬大社的小型狩獵隊伍,成員包括六位大人以及一位小孩,隨性走到禁地之後,當中有人以樹葉包著吃剩的飯丟向神石,馬上颳起狂風襲人,強風吹到七人的衣服都破爛不堪,最後六位大人,全部迷路罹難,只倖存小孩哭著回到部落。

按原住民在有許多的場合中,對於語言的表達和使用,有許多禁制,例如祭典時的語言禁忌,狩獵、出草、馘首等時機都有專門使用之語言術語,來替代平日的語言。

牛眠山祖居地說

大多數太魯閣的族人都認為,自己的祖先傳說以中央山脈之白石山(Bunobon)為發祥地,只有部分流傳於族內的說法,認為他們是來自今南投縣埔里鎮境眉溪以北地區的牛眠山,此地曾是泰雅族澤敖列亞族馬荖Murauts系統眉社的根據地,但太魯閣族是否曾此居住,因無史籍記載可以查考,無法確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原產會 的頭像
    原產會

    台灣原住民族文化產業發展協會

    原產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