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小火車、神木、日山,一直都是ㄧ般人對阿里山的第一印象;但是卻不知道阿里山裡,居住著一個神祕的原住民民族-鄒族。阿里山鄒族的由來有各種說法,其中最普遍的說法是「平原說」與「玉山說」和「海上漂來說」。

鄒族平原起源說

早在傳說中的大洪水之前,鄒人已活躍在嘉南平原一代,千百年來的輾轉遷徙,最後定居於阿里山山脈與曾文溪、濁水溪上游流域。據說,昔日阿里山的鄒族人遠在滿清時代就聚居在台南縣東山白河一帶以及嘉義市郊外,舊稱為「諸羅山」社口一帶。後來因為漢人移入者日漸增多,而鄒族人口較少,加上生活習慣較適應於天然環境,於是就逐漸移入深山。

鄒族玉山起源說

傳說鄒族的祖先原本散居在各處,在一次洪水氾濫的時候,鄒族祖先集體逃難,集中到玉山山頂上。直到洪水退去之後,才分別順著濁水溪、曾文溪、荖農溪等走下玉山,然後定居在現在居住的地方。從此鄒族人就將玉山視為發源地,也成了鄒族族人心中的聖山。因此有部分學者認為鄒族源於玉山,再循著溪流遷移至今日鄒族所居住之各地。按現在鄒族分布在南投縣信義鄉、嘉義縣阿里山鄉以及高雄縣三民鄉以及桃源鄉一帶。

按鄒族人從玉山走下來,順著山勢走到陳有蘭溪、楠梓仙溪、曾文溪與清水溪沿岸,建立起和社、魯富都社、達邦社、特富野社……等部落。一部分則遠徙至高雄縣三民鄉與桃源鄉,與布農族混居。

鄒族現存的氏族相傳就是當初分途下山時的遷移單位,後來由這些古老氏族又衍生出更多的亞氏族。這些氏族是Jasijungu(安)、Jakumangana(楊)、Jaisikana(石)、Judunana(湯)、Niahosa(梁)Javaiana(汪)、Tapangu(方)、Peongsi(汪、方)、Jataujongana(高)等氏族,這些鄒族的祖先有的順著陳有蘭溪,到鹿窟山附近轉到阿里山西坡,此時,有一部分人繞過塔山到達邦、特富野;也有一部分人循著清水溪下山而到達平原。有的是順著楠梓仙溪南下,在「曼阿那」(Mangana)停止,後又分別走往不同的地方遷徙,一支直接向西到達「伊擬亞那」(Jingiana),一支向南到達「伊西基亞那」(Jiskieana);一支也同樣向南,到達新望嶺,再向西轉到北方。這三隻遷移隊伍都在最後轉入曾文溪的流域裡。最後一路是由玉山先翻越馬鞍嶺,到「飯包服山」(柏卓卓阿那Pcocongana下,到達伊西基亞那和伊擬亞那。)

鄒族海上漂來說

傳說,上古的時候,洪水氾濫大地,鄒族的祖先由海上漂來。若以台灣原住民來自大陸的觀點,依其說法頗吻合帝堯十九年至八十八年的洪水期間,中土人民順水漂流而來並就此定居,成為今日的鄒族。台灣在漢人移入以前,在血統上,屬於原馬來族(Protp-Malay),語言與文化上屬於印度尼西亞系,他們分批進入台灣;居住在中央山脈和東部峽谷和海岸地區的即今稱「原住民」;居住在東北部和西部平原地區的即為「平埔族」。而與嘉義縣有地緣關係者為鄒族與平埔族和安雅。嘉義縣的古地名「諸羅」,便是依和安雅族諸羅山社(Tirosen)的漢字音譯。

鄒族傳說中自玉山到嘉南平原一帶流徙;在荷蘭人到台灣之前,已逐漸在阿里山一帶形成部落,只有少部分仍留在嘉南平原,但是都與外界甚少接觸,首先接觸到的便是漢人。鄒族遷入山地的原因除了受到漢民的侵逼外,也為了迴避瘴氣的侵害。阿里山鄒族現僅存特富野與達邦兩個主要大社,在荷蘭人管理台灣時期,當時這個特富野與達邦大社的名稱便已出現在一六五零年的台灣土民戶口表上,所以特富野與達邦大社,至少在三百多年前就已然建立。至於平埔和安雅族,過去散居在諸羅山、打貓(民雄)、大莆林(大林)、他里霧(斗南)一帶;由於與漢人的接觸頻繁,在強勢文化下漢化日深,明鄭以後便逐漸受同化而消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原產會 的頭像
    原產會

    台灣原住民族文化產業發展協會

    原產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