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魯閣族大至分佈北起於花蓮縣和平溪,南迄紅葉及太平溪這一廣大的山麓地帶,即現在行政體制下的花蓮縣秀林鄉、萬榮鄉及卓溪鄉立山、崙山,以及吉安鄉有少數族人居住。其文化習俗與泰雅族相似。至於太魯閣族原居地南投縣境仁愛鄉之族裔,現在歸屬於賽德克族。

太魯閣(Truku)按族語的意思是「山腰的平台」、「可居住之地」的意思,也可以翻譯為了防止敵人偷襲的「瞭望台之地」,因此、太魯閣族祖先稱住在此地的人為「太魯閣族」(Truku)。

太魯閣族木瓜群

原居住於南投縣境仁愛鄉「德奇塔雅群」(Takdaya),一部分族人則向東發展,溯霧卡山西(Bukasan)越過中央山脈,抵達今花蓮縣境,於今木瓜溪流域形成木瓜群(Pulibau),因此木瓜群為德奇塔雅群之分支。清朝末葉,木瓜群遭到太魯閣群人之侵擾,在遷居到今天的壽豐鄉溪口村與萬榮鄉之見晴、萬榮。

太魯閣族太魯閣群

太魯閣群清季稱「卓犖群」,分布於花蓮立霧溪、三棧溪下游河谷地,今之崇德村:原河河司社、魯雞恩社合併成。富世村:原布塞幹社、稻塞社、他比多社、塞拉歐卡牛社等合併。秀林村:原布斯林社、古魯社、拉歐拉西社、目克不拉坦社合併成。水源村:原櫻社、巴熱克社合併成。文蘭村:原多文蘭社、舞拿拉哈社合併成。景美村:原卡屋灣社、目克不拉坦社一部分。

太魯閣族的陶賽群

花蓮南自秀林鄉木瓜溪,北自南澳鄉和平溪,今秀林鄉和平村、萬榮鄉紅葉及西林等村、卓溪鄉立山和崙山等村。

「道澤村」最早形成部落於南投縣仁愛鄉境馬赫坡溪支流霧卡山溪流域,建立霧卡山(Bakasan)、鳴嚇(Oahar)兩個部落。其後因受德奇塔雅群勢力強盛的抗衡,道澤群受其侵擾,霧卡山部落族人乃越過中央山脈赴東方於今花蓮縣境之陶塞溪中游,形成「陶塞群」(Tausai)。

是故「陶塞群」為「道澤群」之分支,後來因遭到太魯閣群之侵擾,部分族人潮北移動,進入和平溪上游,遂與泰雅族南澳群混居,留在今花蓮縣境者,分佈於花蓮卓溪鄉立山、崙山諸地;戰後初期,崙山聚落之一部分族人,又移居到現今的玉里鎮東豐里。

太魯閣族巴特蘭群

巴蘭特(或巴雷巴奧)群清季稱覓卓蘭群,分布於能高山以東,花蓮縣秀林鄉境木瓜溪兩岸山地。巴特蘭是由太魯閣群分出去的,今銅門村:原木克伊某社、北覓卓蘭社、南覓卓蘭社、木瓜社、木苦目隔社、瀧見社、板邊社、烏帽社等合併成村。

太魯閣族目前的分佈

花蓮太魯閣族人口約一萬三千多人,分屬

木瓜群(Pulibau)

源自「德奇塔雅群」(Takdaya)之分支。

太魯閣群(Truku)

為太魯閣族人口最多支社群,故以之命名族名。在南投縣境內者稱「德路固群」(Truku)以為分別之。

陶塞群(Tauda)

或稱「德烏達群」,源自「道澤群」之分支。

巴特蘭(或巴雷巴奧)群

源自太魯閣群(Truku)之分支。

屬於木瓜群「德奇塔雅群」人(Takdaya)的聚落有秀林鄉:佳民村(原先在佳山,因改為空軍基地而遷此);萬榮鄉明利村、水源、銅門村、文蘭村等。

屬於「太魯閣群」人(Truku)的聚落有:萬榮鄉西林村、見晴村、萬榮村、明利村;卓溪鄉立山村;吉安鄉慶豐村、福興村、南華村、博愛村等。

屬於陶塞群「德巫達群」人的聚落有:卓溪鄉立山村、崙山村等。另有少部分人遷入宜蘭縣南澳鄉南澳地區。

屬於巴特蘭之「太魯閣群」人(Truku)的聚落有:秀林鄉銅門村。

根據日本學者楢崎太郎所著的〈太魯閣蕃沿革誌〉中記錄,於一九一七年統計有九十六個太魯閣族居住的社會部落,但到了一九三零年霧社事件發生之後,日本政府以便於管理為由,自一九三一年起至一九三七年止,將所有居住在中央山脈的族人,強制遷徙至目前的布洛。大致北起和平溪南至太平溪,也即目前行政的花蓮縣秀林鄉、萬榮鄉、及卓溪鄉立山村等。為了削弱族人的力量,防範霧社事件再次發生,採取不同原部落的族人強制混居方式來遷居。

太魯閣族族裔西賽德克群

太魯閣族族裔西賽德克群人口約六千人,分布在南投縣仁愛鄉

德克塔雅群之聚落

以霧社、眉溪、清流、中原等為主(即今大同村、精英村、南豐村、互助村、新生村)。

德路固群之聚落

以靜觀、虜山、松林等為主(即今之和平村、精英村之廬山、親愛村之松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原產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