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人口總計六萬九千四百四十六人的排灣族,是台灣原住民族的第三大族,居處集中在海拔一千到一千五百公尺的台東和屏東的山區,主要是在台灣中央山脈南脈,北起武洛溪,大母母山一帶,延伸向南直達恆春半島,東南方的部分包括了山麓與狹長的海岸地區。如果以行政區來分排灣族的區塊,是包括了屏東縣的三地門、瑪家、泰武、來義、春日、牡丹、獅子、滿州等八個鄉,以及台東縣的卑南、金鋒、太麻里、達仁、大武等五個鄉,整個群落集中在一大塊面積的民族,但有少數的排灣族人,落戶在高雄縣三民鄉和桃源鄉,以及花蓮縣的卓溪鄉。

日據時代,原本在高山深處的山民族(布農族、泰雅族、太魯閣族、魯凱族、排灣族、鄒族等)被強制的手法將他們遷至淺山地區,台灣光復以後,遷移計畫並未停止,台東和屏東高山地區的排灣族,結構性地遷移到現有的區域內,並且開始了大規模的興建社區。

文獻上的記載顯示,有三次日本學者的研究,曾經對台灣原住民族產生影響,尤其影響排灣族在學術上的分類。第一次是森邊之助,把魯凱族、排灣族和卑南族三個族群和並稱作排灣族、第二次移川子之藏馬淵東一、和宮本延人,把魯凱族、排灣族和卑南族分為各自獨立的族群。第三次是鹿野忠雄,他把魯凱族放入排灣族之內,分為排灣族的亞族。

台灣光復以後,台灣延用移川子之藏的分類,直到今天,魯凱族、排灣族和卑南族都是各自獨立的民族。但因高山地域的分隔早期只靠狩獵路徑時,這山跟那山之間的往返交通,其實是相當費時費事的。各自封閉的部落,日久終究呈現不同的面貌,即使是同一族,語言、服飾和生活習俗,多多少少會出現差異性。近幾個世紀的發展,由於排灣族擁有貴族階級和華麗的服飾,在南台灣營造了北台灣原住民地塊所沒有的殊異風情。

排灣族內部的分類

西排灣族

位在屏東縣三地門鄉、高雄縣茂林鄉的排灣族,稱作北排灣族,他們自稱為拉瓦爾亞群(Raval)。住在屏東縣瑪家鄉的排灣族人,稱作中排灣,自稱是布魯爾亞族(Vutau)。住在屏東縣春日鄉及獅子鄉的排灣族,也屬中排灣族,但自稱視查熬保爾群(Chaoboobol),而住在泰武鄉和來義鄉的排灣族人,自稱巴武瑪群。

東排灣族

這是住在台東縣金峰鄉、太麻里鄉、達仁鄉和大武鄉的排灣族人,自稱是巴家羅家羅群(Paqaloqalo)。若是以地形來分,是以大武山為界,大武山的東邊(在台東縣境內)的是布曹爾群,稱為東排灣族。大武山的西邊的布曹爾亞群稱為西排灣族(在屏東縣境內),東排灣族吸收了鄰近的阿美族與卑南族的文化,在服飾及生活習俗上,表現這三個族群的綜合體。

南排灣族在歷史上因牡丹社事件而赫赫有名,在生活上與魯凱族、阿美族及平埔族接觸頻繁,而在生活習俗上也頗影響。南排灣族的清同治年間,日本人侵台,發生了牡丹社事件,進而擴大成國際事件,是原住民族抗日史中的英勇記錄。

北排灣族的拉瓦爾亞群是唯一不曾舉行五年祭的社群,從以上的分類,讓我們知曉台灣原住民族是台灣在人類學上的寶藏,外人印象中的排灣族,或許是單一的名稱或是符號,但一位排灣族人介紹自己是西排灣族的拉瓦爾亞族,他自己則是非常清楚,這樣的表白同時說明他的居地、家族、身分和地位。因此若每一位排灣族人就是一座移動的活博物館,是一點多不過火的形容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原產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