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卑南族在卑南鄉的住居沿著縱谷邊沿及沖積平原上,幅員遼闊。早期卑南族部落統稱為「八社番」,現在分屬於卑南鄉與台東市的行政區域;舊時有八個主要部落,現在則有八社十部落,各聚落的名字也有其特別意義。以知本、南王兩大社群為代表。包括有:

●普悠瑪社Puyuma(南王里),puyuma意為「集中團結」。

●比拿斯齊社Pynaseky(下賓朗村),Pynaseky意即「上坡的地方」。

●阿里擺社Alipay(上賓朗村、頂永豐),Alipay意即「眼睛微開,有眼疾的人」。

●烏利布利布克社Ulivelivek(初鹿村),Ulivelivek意為「被隱蔽起來的地方」。

●達那達鬧村Danadanaw(明峰村),Danadanaw意為「水澤」。

●卡地布社Katipul(知本里、建業里),Katipul意為「又同住在一起或入深山又返回家園的人」。

●卡沙發幹社Kasavakan(建和里、下建和),建和部落古名「射馬干」,族名為「卡沙發幹」Kasavaka,意思是「內側或深谷之地」。

●利卡夢社Likabung(利嘉村),likabung意為「像大帽子」,形容當地芋頭葉的形狀。

●大巴六九社Tamalakaw(泰安村),Tamalakaw意為「有勇氣」。

●巴布麓社Papulu(寶桑里),Papulu意為「沒有多少人」。

台東縣卑南鄉卑南族聚落

卑南鄉依山面海,天空終年碧藍,境內有聞名遐邇的知本溫泉和森林遊樂區」初鹿牧場、杉原海水浴場等,自然景觀十分優美,這些得天獨厚的觀光資源,早已聞名遐邇,讓觀光遊客流連忘返。卑南鄉是多元族群融匯的地方,而原住民約佔全鄉人口數近三分之一。目前有溫泉村、東興村、利嘉村、泰安村、太平村、初鹿村、美農村、賓朗村、明峰村、嘉豐村、利吉村、富源村、富山村等十三村。

台東市卑南族聚落

台東縣行政區重新規劃以後,原卑南鄉的幾個傳統部落劃歸台東市,例如知本、建業里(原知本社)與南王里(原南王社)等。

台東縣大武鄉卑南族聚落

台東縣大武鄉是排灣族之部落,也住著卑南人,相傳大鳥這個排灣族的部落裡,曾經有一位可以發令東南海岸的卑南大頭目,那就是被村人尊稱「祖父」(排灣族語為Vuyu)的卡押嘛(Kayama)。

台東縣太麻里鄉卑南族聚落

卑南族分出之分布於台東太麻里鄉有原太麻里社(現叫做泰和村、大王村)和原虷子崙社(今金崙村),唯居住在本鄉的原住民族群,以排灣族為絕對多數,居住此地的卑南族人並不多。

台東縣東河鄉卑南族聚落

台東縣東河鄉有原住民卑南族的聚落是「大馬武窟」和「都南」社。

屏東縣卑南族聚落

屏東縣牡丹鄉卑南族聚落

據村內耆老回憶敘述,在旭海村居住的斯卡羅族,是屬原住民九族中之卑南族,住在知本社群的知本社,大約在二百多年前,有一氏族向南方遷移後,大部分族人與當地的排灣族通婚,而形成所謂的「排灣族斯卡羅卡亞族」之拍利達利達傲群。卑南族的斯卡羅族的祖先在二百多年前,清朝時就已住在台東平原南方的知本溪附近,即現在台東縣卑南鄉知本村與溫泉村一帶。知本社裏有一氏族向外發展,沿東南海岸南下到恆春半島之滿州、牡丹、恆春地帶居住,建立了蚊蟀埔社,現在叫做滿州鄉滿州村。港口社現在叫做滿州鄉港口村,豬束村就是現在滿州鄉里德村,射麻里社現在叫做滿州鄉永靖村,貓子坑社現在叫做恆春鎮仁壽裡,這五社被稱為「斯卡羅卡洛群」及斯卡羅族,勢力很大當年威震恆春半島。其中,豬束社的頭目占首位,叫做「大股頭」,其他各社頭目,依序叫做二股頭、三股頭……。豬束社由「潘」姓管理部落事務,潘文杰繼任「瑯嶠十八番社」的大頭目,以沈毅果決,豁達大度而馳名。曾在清同治十三年(西元一八七四年)台灣史上發生重大的「牡丹社事件」發生時,最後和有功者出面協調停戰談。這位大頭目當時年紀很輕,僅二十一歲。而後,潘阿別繼承父親潘文杰「彪炳功勳」的大頭目地位後,受日本的官方重視,派任恆春撫墾署警察上司的指派,帶領豬束社子民及外族到牡丹開墾新地。在光復之前,又帶領全家人及阿美族共有二十餘戶,離開豬束社本家,越過中央山脈的分水嶺,沿著九棚、港仔來到牡丹灣,開墾新地並且建設新的家園,並建立新部落,這就是牡丹鄉卑南族聚落的來源。

屏東縣恆春鎮卑南族聚落

卑南族住在恆春鎮之仁壽里(原貓子坑社)、龍水里則與平埔族、漢族、阿美族、排灣族混居,成分頗為複雜,且受排灣族各方面之深度同化,因此實際上是為排灣化之卑南族。

屏東縣滿州鄉卑南族聚落

「滿州」鄉卑南族「滿奴族魯」社(Manutsuru)盤踞地,漢人入墾時稱近似音的「蚊蟀」,日治時期雅化為「滿州」。

今滿州鄉原蚊蟀埔(今滿州村)、豬束社(今里德村)、射麻里社(今永靖村)、港口社(今港口村)住有早期遷移而來的卑南人。

從以上卑南族分布敘述來看,雖然人口數極少,但他們的內部從神話傳說到實際的生活分布,在時代洪流裡看似靜止,其實是因時因事而變化,如果有機會傾聽卑南族的耆老們說他的成長經歷和見聞,恍如小說般情節和動人故事,都清晰地記錄在他們的腦海中,因此我們對不同民族的歷史和文化,不應刻板地址認為他們是「山地人」、「落後的人」,或是「只會唱歌跳舞的人」等等。我們對出土的石頭和古老遺物,有探索的興趣,甚至有考古學者傾全力研究,至今仍然活著,而且保留了祖先歷代的歷史故事的原住民,也應給更多關注。

沒有文字的民族,維持其文化於不墜,年輕仍然喜歡吟唱祖先之歌,部落婦女仍然孜孜努力將祖先的符碼,細緻地繡在衣服上,同時很願意在祭典的時候把歌謠大聲地唱出來,把手工衣飾隆重地穿戴出來,他們對於祖先傳下來的土地和思想情感,仍然抱持敬佩和感恩,雖然沒有圖書館,他們卻以大自然生活直接表達與宇宙環境的相容的精神,怡然的活在大地中,原住民都把大地視為自己的母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原產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